当前位置:

松江区深化“一网通办” 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时间:2019-12-30

松江区深化“一网通办”

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区政务服务办

 

2018年上海全力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以来,松江区强推进、抓落实,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分析松江区“一网通办”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学习借鉴外省市先进地区经验,提出松江区深化改革相应的对策,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一、松江区推进“一网通办”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状及成效

(一)“一网通办”平台架构初步完成

20186月,顺利完成网上政务大厅到“一网通办”区级频道衔接。同年10月,“一网通办”松江区门户正式上线运行,实现362项行政审批事项在线预约、办理、查询等,其中76项审批事项完成区级自建系统与“一网通办”平台的互联互通。

(二)行政权力标准化进一步完善

2018年,完成行政审批、行政给付、行政确认等103836项行政权力事项子项的办事指南完善工作,细化梳理行政权力事项要素,促进行政权力标准化建设。推进行政权力事项与本区“一网通办”门户对接,形成“一网通办”网上办理事项清单。

(三)“跑一次”审批事项比例明显提升

通过提前介入、网上预审、数据共享、快递发证等相结合,全力推进行政审批“只跑一次”。截止目前,接入“一网通办”门户的362项审批事项的920项子项目中,有852项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占92.6%,其中338项实现全程网上办理,占36.74%。去年“一网通办”平台开通以来至今年5月底,松江“一网通办”平台全程网上办结3053件,线上办理量全市排名第七。

(四)“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新模式逐步形成

2018年以来,松江区积极推行以“简政放权+互联网+店小二”为改革要义的G60科创走廊产业集群发展“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在企业开办、施工许可等领域积极探索“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受理”的集中服务模式。在企业开办方面,线上推行“一窗通”平台应用,线下开设开办企业“一窗通”服务专区,集成市场监管、税务、人社、公安及第三方服务办理,实现了营业执照、税控盘、法人一证通、发票、公章等一窗发放、当天领取,开办企业审批时限减少到最快1天办结。在施工许可方面,线上推行“联审平台”应用,线下成立“社会投资项目审批审查中心”,集成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15个审批部门、6家公用事业单位的业务,实现产业项目施工许可审批期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之内,竣工验收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

(五)梳理完善数据共享应用清单

2018年,根据全市部署梳理数据共享需求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形成涉及20个区级部门的34个数据共享需求清单。2019年年初,完成区级自建系统数据编目工作,共涉及9个单位20个系统,汇总目录196条、信息项3985条。

二、深化“一网通办”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根据市大数据中心统计数据,自一网通办平台开通至今年5月底,松江“一网通办”区级平台网上申报量仅为22835件,不到相关事项窗口收件量10%,平台实际使用量较低。2018年度上海市“一网通办”调查评估结果显示,松江一网通办区级平台在办事指南准确度、在线服务成效度、在线办理成熟度等三个方面扣分较多。经问卷调查,有近30%的企业表示,通过“一网通办”平台办理业务无法实现只跑一次办成。经过深入研究,可分析在线办理量低背后隐藏的诸多问题:

1、平台功能不完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网上办事缺乏有效导引。主要体现在:(1)部分办事指南未根据不同情形区分办件要求,简单将多种情形下的办件要求叠加,申请人无所适从;(2)部分办事指南存在信息不完整、不准确和内容晦涩难懂的问题,导致申请人因有误信息“跑多次”;(3)缺少用户角度“办一件事”的主题式服务导引,信息检索功能不完善,申请人不能快速获得准确信息。二是网上办理操作不便捷。主要体现在:(1)部分审批业务专线未与“一网通办”统一受理平台全面联通,业务专线未能根据“一网通办”要求升级改造,导致政务数据和电子证照调用不足、信息重复利用水平低,申报人仍需重复提交大量材料、反复核验信息等;(2)部分审批事项网上实际办事深度不足,个别甚至在线申请、受理渠道不通,网上只开通了预约渠道,具体办理还需要到实体窗口。(3)部分审批系统兼容性不佳、稳定性不足,只有特定浏览器可以打开,且经常出现网页无法打开的情况,造成群众网上办事的不便。三是在线服务精准化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1)缺少申请人与政府部门审核人员在线实时沟通交流的应用程序,申请人网上预审不通过后难以及时掌握不符合申请要求的内容;(2)在线咨询和电话咨询通道不畅通,客服无法跟上,用户体验较差;(3)未能实现平台与手机终端有效对接,无法实现办件进度信息实时推送;(4)在线服务时间仅限于政府部门工作时间,与市民工作时间重叠,无法拓展延伸服务。

2、线下办理与线上承诺脱节。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线下实际跑动次数仍较多。主要体现在:(1)部分事项业务专线系统未根据流程再造要求改造,流程优化再造仅停留在办事指南,企业和群众办事的获得感不足;(2)一些部门虽然梳理了“只跑一次”事项,但“只跑一次”是理想状态的“一次”,申请人在实际办理时难以到达。二是电子证照应用不足。主要体现在:虽然区行政服务中心已实现了12个部门62个审批事项电子证照核验、调用,但由于缺少数据共享平台支撑,截止目前电子证照仅调用523,未有效运用电子证照减少材料提交。三是跨部门业务协同办理待提高。除了开办企业和建设工程两个领域外,其它审批业务窗口未实现有效整合,部门间缺少实时沟通联系的应用程序,申请人线下仍需跑多窗。

3、政务服务渠道拓展不足。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移动端办理功能有限。主要体现在:(1)“随申办·市民云”APP与各级政府部门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尚未完成整合,移动端政务服务入口较多,影响用户体验;(2)各类移动政务服务端的服务范围、功能与“一网通办”平台有差距,提供的服务多停留在初步的信息查询、在线支付阶段,公众难以形成长期和稳定的移动端使用习惯。二是缺少24小时智能化服务设施。对于自助查询、换证延续、证照打印等办件量大、操作简单的事项,部门开发的智能服务设备服务范围小且分散在各部门窗口,未能向市民提供24小时全天候自助办理服务。

(二)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1、行政部门未跳出传统管理模式。一些领导干部对“一网通办”接受速度慢,未能重构内部组织架构,没有配备专人负责网上审批服务,导致在线办理反馈迟、响应慢。缺乏全市统一的网上审批服务规范和标准,加之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网络操作专业技术能力不足,使用线上审批和服务平台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公众网上办事体验。个别部门出于“本位”思想,仍然存在“任务导向”情形,只是简单将政务服务事项搬上平台,追求事项上网率和纸面上“只跑一次”,未能借力互联网技术简化政务服务,“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的核心理念没有得到贯彻。

2、数据资源共享体制机制未健全。为了构建全市数据资源共享体系,为“一网通办”提供数据支撑,20184月上海市成立了市大数据中心。市大数据中心成立以来,已建成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市电子证照库,截止今年3月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已抽取了45个部门共计4828张表、68亿条数据,发布服务接口237个,市电子证照库完成了17类共计5753余万张高频证照汇集,市、区两级部门办事过程中所需政务信息、电子证照已可通过共享交换平台直接调用。但是,松江区尚未建立区大数据中心,缺乏管理机构统筹推进区级政务数据的归集共享应用,区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不符合市大数据中心的对接要求,无法实现与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互联互通,市级平台归集的政务数据信息、电子证照无法落地、调用,较大程度地影响了松江区“一网通办”平台的智能化水平。

3、流程再造仍受审批专线阻隔。“一网通办”统一受理平台未实现与市级部门的审批业务系统全面连通,部分审批专线系统仍为局部开放或低关联度开放,审批受理与统一受理平台完全割裂。该类专线系统无法与“一网通办”平台、其他部门业务系统互联互通。调研中发现,有的条线部门内部多个业务领域的信息系统至今未实现互联互通,工作人员需要跨业务领域调用数据的,只能通过多台电脑登录不同系统比对的原始方式进行。推进审批时限平均减少一半、审批提交材料平均减少一半的“双减半”工作是2019年上海市深化“一网通办”的重点任务,但由于专线系统的阻隔,个别事项流程再造容易陷入只改办事指南不改业务系统的怪圈,影响改革取得实效。

4、“一窗通办、集中服务”的体制机制待理顺。一是“两集中、两到位”尚未完全实现。根据《上海市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审批事项目录(2018年版)》,尚有涉及15个部门的98项行政审批未进驻区行政服务中心。部分单位对中心窗口的授权还不到位,存在审批仍需拿回原部门办理的“体外循环”现象。二是中心对窗口人员管理乏力。窗口人员人事管理权仍属于原部门,窗口人员不服从管理的,中心缺乏有效办法处置,使得部门窗口人员纳入综合窗口统筹管理难以推进。三是跨部门办事流程亟需理顺。涉及跨多个部门办理的审批事项,部门间的审批流程、操作细则及办理要求不尽相同,导致窗口只完成了物理融合,还未达到化学融合。四是综合窗口人员配备存在集中与专业化的矛盾。综合窗口涉及多部门专业审批业务的办理,要求窗口人员具备较高的能力和素养。在审批部门人员无法统筹安排的情况下,综合窗口只能配备合同聘用人员,其较低的工资福利水平与岗位的高要求难以配备,容易造成人员缺失、流失。

5、“互联网+政务服务”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去年年底,上海市先后出台了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档案管理法规,但实践中,一些条线部门尚未相应制定实施细则,导致部分审批事项仍然无法实现无纸化办理,网上无法高效地预审和服务。

三、“互联网+政务服务”视角下外省市实践经验的启示与借鉴

今年8月,课题组赴江苏省南京市学习考察了“不见面审批”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经验,先后参观考察了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和南京市栖霞区政务服务中心。

(一)南京市的经验做法

1、建立技术平台,加强信息共享

一是完善网络平台建设。采取市级统筹建设,市、区、街(镇)分级使用的原则,开发了市政务服务综合管理系统,推动市政务服务综合管理系统与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将审批(服务)事项纳入综合管理系统,实行动态调整,在咨询、受理、审核、办理、办结等具体环节上设置标准、形成规范。出台了《窗口单位绩效考评实施细则》,对全市三级政务服务大厅窗口线上线下服务进行考核、督查。二是做好业务系统对接。逐个部门逐个系统跟踪升级改造,确保数据向上对接市政务服务综合管理系统,向下联通至区、街镇,横向交换至数据共享平台,建立高效数据交换体系。三是加强数据信息共享。建立全市统一的跨部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及时获取部门业务系统的网上受理、办件过程、电子证照等数据信息,实现多平台间的资源共享、身份认证及单点登录,提供在线支付、公共物流信息推送等服务。

2、制定事项清单,明确工作标准

一是积极推动“不见面审批”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将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征收、行政奖励、行政给付、其他等6类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清单的编制范围,以“不见面审批”为原则、见面审批为例外。开展“不见面审批”改革标准化试点,推进“不见面”审批在项目、流程、材料、费用、时限、实现“不见面”的方式等方面标准化、规范化。二是动态梳理清单。按照成熟一批、公布一批的方法,通过市政务服务综合管理平台,动态梳理本区、本部门“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清单,并依托江苏省政务服务网南京站向社会公布。三是配套办事指南。在公布“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清单的同时,同步编制具体办理指南,提供可供选择的“互联网、信函邮件、自助机办理、快递送件”等“不见面审批(服务)”方式,并配套提供网上咨询、在线办理和结果网上公示等措施。

3、开设综合窗口,拓展智能服务

一是开设“无差别全科窗口”。 南京市栖霞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了4个全科窗口,集中受理19家部门的180余项低频审批事项。全科窗口通过区政务服务办与19家部门各自签订授权委托书的方式,来确定各项审批事项由全科窗口人员负责收件、审批、发证、代办等一项或多项业务。二是强化综合窗口人员培训、考核。南京市栖霞区政务服务中心出台了季度考评办法和窗口人员一日规范,将每日巡查发现问题纳入窗口人员考核范围。为确保全科窗口人员熟练掌握全科受理业务,该中心研发了综合窗口人员培训系统,窗口人员要参加在线培训考试,培训考试情况纳入人员绩效考核分值。三是打造24小时智能自助服务专区。南京市栖霞区政务服务中心开设了7天×24小时的自助服务大厅,集中放置了35台自助服务设备,为市民提供身份证办理、社保卡办理、商事登记、社保查询等11大类自助服务。

4、聚焦重点难点,形成引领突破

一是围绕重点领域推进主题式服务。南京市将江苏省“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内完成、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50个工作日内完成”(简称“3550”)目标为导向,重点以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办理施工许可为主要攻关领域,推出了工程建设领域、房地产交易和不动产登记等跨部门审批事项的一体化办理,实现“一个窗口”、“一张表格”、“一套材料”、“一键缴费”,大幅减少企业、群众的跑动次数和办事时限。二是重点拓展移动端服务。南京市政务服务办在2017年率先推进“不见面审批”改革,开发了“我的南京”APPAPP集成了企业办事、市民服务等功能,充分利用手机拍照上传材料、人脸识别认证身份的优势,以市民办事等操作简易的业务为突破口,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和窗口人员现场指导等相结合,引导市民使用手机端办理政务服务业务,目前超过90%的政务服务事项纳入“不见面审批”系统,政务服务在线办理比例达到42%

(二)启示

1、领导班子保障有力,严格督查强力推进。江苏省“不见面审批”改革的初步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江苏省党政高层的全力推动以及严格的督查考核机制。20176月,江苏省召开全省“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现场推进会,要求各地要抓好改革的组织实施。同年9月,召开全省深入推进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强调各市、县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的主体责任。同年10月,印发《关于开展“放管服”改革专项督查的通知》,对全省50个省级部门、13个设区市、96个县(市、区)“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等工作进行专项督查,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效。

2、线上线下同步改革,切实减少跑动次数。在“不见面审批”改革中,实行线上线下双向整合,不仅开通了网上“不见面审批”平台,而且在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窗受理”,线下推动对政府部门原有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整合和重组,实现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形成集成服务。通过打通相关部门或联办部门的数据壁垒,支撑多部门“并联审批”,有效减少线下跑动次数。

3、健全评价反馈机制,树立人民中心理念。“不见面审批”改革实践证明,“互联网+政务服务”并不是单纯的科技变革,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探索与实践。在推动“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通过公开发布“不见面审批”事项清单进行宣示与承诺,以“用户体验”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引进淘宝、京东、美团等平台相类似的评价机制,建立差评回访机制,用群众的监督和压力来倒逼政府部门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流程再造,倒逼政府部门改进工作作风和提升效能,倒逼政府职能转变和下放权力。

4、深化智能科技应用,建设多功能移动端。“不见面”依赖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线上审批平台的构建和部门间信息协同数据库的搭建。政务APP、微信微博的发展为“不见面”提供了媒介便利,使民众能够即时远程地在指导和提示下操作提交;充分运用现代识别技术,如防伪、安全、保密、个性化等,可通过视频连线、人脸识别、U 盾身份认证等技术判断人员身份,锁定当事人;而多部门间信息协同数据库的建立使各部门能够调用他部门曾经采集获取的各类信息,对申请者进行身份和资格查验,免去了向多部门提交多份申请证明材料的麻烦。多条线,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使“不见面”在操作流程上成为可能。

四、深化“一网通办”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松江区深化改革的对策

1、强化组织保障,健全严格问责机制。“一网通办”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涉及部门广,牵涉利益多,要打破现有格局,必须形成区委、区政府统筹推进、人大政协重点监督、各级部门齐心协力的工作格局。一是建议进一步做实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领导小组谋划推进“一网通办”的作用,每月开展专题会议,研究全区“一网通办”顶层设计、中长期规划和重点任务实施,推动跨部门协同。二是建议区委、区政府督查部门成立专题督查组,瞄准年度“一网通办”工作要点细化分解任务,开展专项督查,每月督查、了解工作进度。三是建议建立“一网通办”和数据共享问责机制。对推进“双减半”、流程再造、综合窗口建设和开放数据共享等“一网通办”重点工作,不予配合且情节严重的,在严肃问责的基础上,建议区纪检监察部门开展巡查,认真调查背后可能隐藏的权力寻租问题。四是建议强化“一网通办”培训。将“一网通办”专业知识培训纳入领导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年度培训范围,作为年度个人考核依据,通过培训切实更新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形成“一网通办”的良好氛围。

2、牢固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理念。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将“一网通办”服务功能的设计理念由“以政府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坚持“群众点菜,政府端菜”,切实从企业和公众的需求出发,针对高频次办理事项和反映突出的问题不断优化完善,提升服务的便捷度。二是要根据“互联网+政务服务”特点,转变管理思维,调整部门科室架构,加强网上审核、服务人员配备,完善在线服务标准和办事流程,确保在线高质量服务。三是要进一步提升办事指南的标准化建设,办事指南要详细全面、通俗易懂,并能根据部门调整及政策变化实时更新、动态管理。四是要梳理细化各类常见审批咨询问题及解答,应用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智能咨询解答知识库,为申请人办事解惑。五是要增强大数据分析应用,对在线政务服务数据的深入分析,精准掌握用户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归类统计用户的服务需求,并根据用户需求和习惯优化服务资源配置,丰富服务内容。

3、深化共享思维,加大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数据共享是“一网通办”的基础,数据壁垒是制约“一网通办”的效能提升关键因素。要推进数据共享、平台互通,必须加快推进以下工作:一是组建成立区大数据中心,负责对接市大数据中心,组织推进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共享,统筹、协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一网通办”提供数据支撑。二是推进区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升级、改造、对接。根据市大数据中心要求,对区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并迁入电子政务云,加快与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市电子证照库对接互联,实现市级数据资源、电子证照落地、可用。三是加快区级政务数据资源归集共享应用。进一步细化完善信息共享的需求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动态化管理,坚持以共享为原则、以不共享为例外,打通数据查询互认通道,支撑区级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四是全面完成区级系统开放共享、系统改造。推进所有区级自建审批系统与“一网通办”统一受理平台互联互通,根据“双减半”改革的要求,完成自建审批系统改造,完善电子证照、政务数据应用功能。

4、优化再造流程,促进线上线下融合统一。要坚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本、审批技术创新为辅的原则,以线下改革带动线上发展,以线上发展促进线下改革。一是要聚焦办理量大、企业和群众关注的重点领域重点事项,按照“双减半”的改革目标,以“减环节、减证明、减时间、减跑动次数”为要求,精简办事环节和材料,再造业务流程,并将改革结果及时体现到“一网通办”平台。二是要重构跨部门协同办事流程。把企业视角的“一件事”(部门办理的多件事)进行整合打包,对各部门内部流程和跨部门协同办事流程进行重构优化,推出主题式服务,实现企业办理复杂多项事项的“最多跑一次”。三是推进线上线下标准统一。加快将实体办事大厅的所有服务事项进驻“一网通办”平台的进度,并推进实体办事大厅统一使用“一网通办”平台标准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做到线上线下服务标准一致、深度融合。四是要梳理推出一批自助办理事项。对办理手续简单、办件量较大的审批、备案、变更、延续以及开具证明、打印证照等政务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形成目录清单和详细办事要件,为实现智能自助办理打好基础。

5、强化业务协同,全面推广综合窗口模式。政务服务事项线下办理实现“一窗受理、集中服务”,是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的重要前提,重点任务包括:一是全面推进“两集中两到位”。依照《进驻行政服务中心事项目录》,按照“应进必进”原则,推进审批事项集中入驻行政服务中心,将审批事项从受理、审核、审批、出证全流程、全要素、全职能前移到行政服务中心窗口。二是积极推进“一窗受理”。要对部门内部职责职能、科室架构、人员配备、操作流程等进行全面系统彻底的整合重构,实现服务的分类集成,努力打造“企业开办”、“建设工程”、“法人办事”、“个人办事”四类综合受理窗口。三是构建跨部门业务协同体系。建设综合窗口审批办理平台,开发政府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应用程序,通过与“一网通办”统一受理平台对接,实现用户账号的共享共用和线上线下的一体化联动,推进政府部门间在线实现数据共享和在线业务协作办理。四是加大综合窗口人员培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窗口聘用人员的福利待遇,逐步实现窗口受理人员全部由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培训、考核的新机制,培养一批熟悉掌握各类审批业务的“全科医生”式窗口人员。

6、丰富智能应用,完善平台服务功能。一是加强“一网通办”平台智能应用。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智能分析、关联数据,实现在线填报信息的重复利用,关联信息的自动填报,实现审批申请的“一表填报”。创建用户与审批人员的实时信息交流和视频交互应用,提升在线办理咨询、沟通效率。二是完善跨部门主题服务智能引导。针对跨部门主题事项,对事项办件流程、办件要素进行个性化配置,由申请人选择设定情形,通过智能导引生成个性化办事指南,并接入“一表填报”界面,辅助申请人轻松、快捷完成审批申报。三是强化移动端政务服务功能。积极整合各部门微信公众号、支付宝模块、移动APP 等移动政务端口,以产品化方式统一接入“随申办·市民云”APP中“松江市民云”版块,实现移动政务端入口统一。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提供移动端服务,充分发挥智能手机使用覆盖率高的优势,培养公众移动端使用习惯。四是打造24小时不打烊自助政务服务。探索应用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逐步实现已梳理的自助服务事项纳入自助终端智能办理。开设24小时开放自助服务区,让企业和市民可以随时到行政服务中心办事,打造24小时不打烊全年无休的服务型政府。在此基础上,逐步向松江东北部片区、西部开发区和浦南地区布点和拓展辐射。

7、加大宣传引导,完善电子监察、市民评价机制。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一网通办”的使用率。通过电视、报纸、新媒体等新闻媒体开展宣传,在城市显著位置利用电子屏、公交车广告牌等发布广告,在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行业单位门户网站首页显著位置设置宣传专栏以及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兴宣传平台推送信息等相结合,多渠道提高“一网通办”和“随申办·市民云”APP的知晓率。二是要健全用户评价机制。在开展“一网通办”好差评的基础上,引进淘宝、美团等平台相类似的评价机制,在给予好差的同时,赋予用户用文字表达对服务评价的功能,政府定期公布服务评价排名,倒逼部门提升服务质量。三是开展“一网通办”第三方评估。根据2019年上海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指标要求,结合《松江区“一网通办”考核办法》,建设区政务服务能力自评估系统,定期开展“一网通办”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一网通办”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四是要建立健全“一网通办”工作绩效考核制度。重点对部门政务服务事项梳理、申请材料精简细化、服务事项办理时限、数据共享交换水平、创新服务和公众监督等情况进行考评,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和政府重点督查事项,加大考核权重,督促各部门加大改革力度。

(二)对市级层面深化改革的建议

1、进一步健全细化“互联网+政务服务”规范要求。一是建议市政府研究制定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在线审批服务的操作规范和服务标准,规定各环节响应反馈时间,促进在线审批服务高效、规范。二是建议市政府督促各条线部门及时制定并实施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档案管理的实施细则,推进条线业务系统的升级改造,推升电子证照应用,实现审批办理全程无纸化。

2、逐步打通专线系统信息壁垒。一是建议市信息化管理部门规范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把好源头关,杜绝新建独立的市、区级审批业务系统;二是建议倒排专线业务开放共享时间表,分阶段实现存量非涉密业务专线系统向电子政务云迁移,逐步废止业务专线,打通信息孤岛,促进政务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层级共享互通。

3、强化手机端“一网通办”服务功能。目前,上海市开发建设了“随申办·市民云”APP,但相关政务服务仅限于市民办事,且办理深度和广度不足,建议市政府办公厅将“一网通办”建设向手机移动端倾斜,充分利用手机使用率高、上传材料方便、身份识别方便的优势,以办事流程简单的市民服务事项为突破口,倡导市民使用手机端办理政务服务,使市民逐步形成长期和稳定的手机端使用习惯,再逐渐将手机端服务拓展到企业办事,进一步强化服务的广度,从而有效提升“一网通办”线上办理比例。

4、将“一网通办”统一受理平台打造为线上、线下受理统一入口。建议进一步完善“一网通办”统一受理平台功能,推进各市级业务专线系统与统一受理平台的全面互联互通,将“一网通办”统一受理平台打造成市、区、街镇三级政务服务窗口共同使用的业务受理平台,进一步完善考核功能,强化对线上线下业务受理、办理的电子监察、效能考核,推进“一网通办”线上线下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