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加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亟需解决 “引才难、留才难”问题

时间:2021-01-13

顾文磊

2020年第208

松江区政协委员、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顾文磊反映,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策源地,松江区近年来努力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但由于人才引进政策力度还不够、公共服务资源共享难、人才评价机制不统一、紧缺人才引进方向上不明晰等因素,在落实人才新政的过程中也碰到了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一、人才引进政策,特别是落户相关政策的力度还不够。一方面,《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已公布,将落户试点范围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扩大至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即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但未涉及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其他城市高校;另一方面,当前上海市“居转户”政策需要满足“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满7年”的要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显然不利于吸引一些紧缺人才落户。

二、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有限,特别是公租房性质的人才公寓入住难。以松江为例,许多落户松江的企业,其部分高级人才(主要涉及高级部门主管、特殊技术人员等)的社保及个税由公司总部所在地缴纳,但根据市、区有关规定,租住公租房性质的区人才公寓,人才社保及个税需在松江缴纳,由总部代缴的人才无法租住区人才公寓,导致很多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难以留住。同时,入住公租房性质的人才公寓审批手续时间太长,按规定需要报市级审批,常常耗时一个月左右,“空窗期”较长,如另寻短期租借房屋,需要向市里备案。

三、人才发展的评价机制尚不统一,跨区域人才评价认定标准存在差异。目前外省市的一些中高级职称尚不能作为有效评价和考核证件进行学识能力的测评,存在评价标准不统一的现象,从而导致享受的人才政策待遇减少。比如,根据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办法,部分人才获取的外省市中高级职称不能作为学识能力测评加分项。

四、引进人才方向尚不明确,没有形成针对地区重点发展产业的明晰的人才政策。现有各区的人才政策趋于相同,地区差异不大,针对各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例如集成电路等)所急需的紧缺人才,未能做到差别化对待。

为此,建议:

一、将目前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扩大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涉及地区的其他重点知名院校,进一步增加引才的力度。同时,通过综合考量人才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其他地区已取得的学识能力、个人经济贡献、科技贡献等因素指标,适当减少符合条件的长三角人才“上海市居住证转常住户口”需满足持居住证7年的年份限制。

二、针对在沪地区总部企业开展人才公寓试点工作,适当放宽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高级人才,放宽人才社保及个税缴纳地域的限制,尽量做到公共服务资源的共享。同时,进一步优化入住公租房性质人才公寓的审批手续和流程,尽量压缩审批时间,尽可能做到即到即住、“拎包入住”。对于一些刚引进到本市工作、尚不具备购房资格条件的优秀人才,建议制定出台专项人才购房政策,对于资格条件和审批权限适当放宽,满足其购房的需求。

三、在人才评价机制事项上探索市场化、社会化,在资质类评价事项上探索实现标准统一、信息共享、资质互认。考虑试点在长三角地区内放宽对上海以外省市中高级职称的认证,在进行学识能力测评时酌情予以加分,适当保证有关人才享受相关待遇。

四、做好规划衔接,形成产业紧缺急需人才的政策倾斜。加强重点产业规划的统筹协调,针对本市重点发展产业紧缺急需人才适当加分,精准引才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