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州市政协主席 周伟强--深化G60合作 助力区域碳达峰碳中和

时间:2022-01-04

苏州市政协主席  周伟强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在2030年统筹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转型、能源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需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对全社会而言,面对的也必将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挑战的同时更是机遇,碳达峰碳中和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将催生新的产业、新的增长点和新的投资,尤其是在碳中和目标引领下,未来的经济、产业、能源生产和消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面结合苏州市实际,就实现碳达峰的路径、加强区域合作、发挥长三角地区示范带动作用,谈几点认识。

一、苏州市碳排放现状

苏州市历来重视节能减排、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通过强化目标责任、调整产业结构、实施重点工程、推动技术进步、加大政策激励、开展全民行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20年底,较201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3.11%,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为碳达峰碳中和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苏州作为工业大市,仍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尚未实现双脱钩【经济与能源的脱钩、经济与碳排放脱钩】,碳达峰面临严峻的挑战。2020年,苏州市碳排放总量约占全省的26.2%,碳排放强度超过省平均强度33.7%。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绝对值居高不下,既有产业、能源因素影响,也有经济转型和运行周期带来的各类问题,三个没有改变仍然突出,即以高耗能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一是产业结构偏重。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占比大,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约占规上工业能源消费的82%,但产值不到规上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二是能源结构重煤。2020年,全市煤炭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社会碳排放量的70%以上,远高于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三是非工业领域增长显著。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2020年已达443万辆,汽油销售量逐年增加。同时,随着常住人口较快增长,城乡居民用电量也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短期内消费升级和生活水平提高所驱动的服务业和生活碳排放刚性增长趋势明显,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工业企业节能带来的碳排放下降。

二、实现碳达峰路径的三点思考

一是必须严格做到两个控制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工作。把全局”——将能耗双控作为双碳控制的重要约束性指标,完善能耗指标分解下达和监督考核机制,对各地排放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控增量”——将能耗标准作为第一道源头把控关,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予引进审批。减存量”——将节能提效作为碳减排的主力军,强化工业部门节能降碳和能效提升,提高能源效率。严格控制并大幅度降低煤炭使用。严格落实国家、省关于煤电有序发展的系列部署和政策措施,一方面,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坚决禁止新建非公用热电联产、燃煤供热锅炉,加快淘汰分散燃煤小锅炉。

二是必须加快推进两个替代全面推进能源生产清洁低碳替代。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大重大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智能电网发展,加快推进光伏、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设。全面推广消费领域电能替代。努力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明确电能替代实施方向和路径,积极推进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电能替代。

三是必须推动实现两个变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变革。依法依规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推动钢铁、水泥、纺织等高耗能行业尽早达峰。加快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与新材料等万亿级产业发展,抢占低碳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培育发展碳金融、碳标识等低碳新兴服务业。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变革。推进传统制造业清洁生产和绿色企业创建,开展传统产业能效提升行动。建设布局一批省级及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围绕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绿色低碳标准提升等技术方向开展研究。

三、加强G60区域合作的四点建议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理应发挥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此建议:

1.充分发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作用。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要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探索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加快打造成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样板。今年5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大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发布,明确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近期重大建设项目的任务书和时间表。其中,共推出了包括一厅三片集中示范和生态环保、设施互通、产业创新、民生服务四个方面分类示范5大板块、18项主要行动。要加大推进力度,确保三年行动计划如期、顺利实施完成。切实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2.加强技术攻关合作。

依托长三角地区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资源,发挥一体化的优势,加强核心攻关技术的研发,建设一批高水平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布局一批省级及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围绕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绿色低碳标准提升等技术方向开展相关研究。同时搭建区域间政府、企业在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中的供需互动机制,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的实践应用,为减排行动的落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3.推进绿色供应链的创新应用。

早在2019年,长三角地区发起了长三角绿色供应链联盟,以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协同发展为核心,引导各地推进和深化绿色供应链创新探索,共同打造区域绿色供应链技术体系、评价体系和制度体系,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协作氛围。要进一步以绿色供应链为抓手,通过发挥长三角绿色供应链联盟的作用,推动企业成为响应绿色低碳行动的主体,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率。

4.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减排中的作用。

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而上海正在搭建全国碳市场的交易平台。长三角可以进一步把握碳市场发展的机遇,探索构建区域性的气候投融资机制,推动碳市场、碳金融成为助力零碳发展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着力构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