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政协主席 朱 民——深化银发经济协同发展 激发长三角银发市场“蓝海”潜力
时间:2024-05-17
党中央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近年来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4个方面26项举措,开启了银发经济元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康养产业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发展银发经济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苏州近年来的主要做法 苏州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已达251.56万人,占比19.41%;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超84岁,居全国首位。结合苏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076元)综合测算,银发经济市场容量可达1863.46亿元。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时称赞“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作为入选全国首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首批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苏州深耕养老改革试验田,开辟出一条新时代原居安老新路径,打响了“苏式颐养”养老服务品牌。一是扩大养老服务供给。2020年,苏州市建成养老机构床位1389张、日间照料中心60 家,在全国首创家庭养老夜间照护服务新模式;2021年开工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0家,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418张、家庭夜间照护床位2796张;2022年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210张、家庭夜间照护床位2109张;2023年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438张。截止去年年底,苏州全市共有备案床位50284张。二是丰富社区服务内容。2022年苏州市实施老年友好社区建设行动计划,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新建助餐点66个;2023年“15分钟养老服务圈”持续健全,并建设了166个“家门口的老年大学”。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21年苏州市发放尊老卡192.4万张,提高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有序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市级统筹,上线医保“一卡通”平台,实现全市同城同卡同服务。四是大力推动家庭适老化改造。2022年苏州市完成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万余户,2023年完成改造1.3万户,为1万户空巢独居老人免费安装烟雾报警器。五是率先成立市属一级国有康养集团。发挥国企示范引领作用,运用市场化机制做强做优,构建内外可循环的康养生态圈,探索银发经济的苏州实践路径,形成国资、险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康养服务新格局。 二、深化长三角地区相融共进的建议 长三角三省一市积极推动养老一体化合作,在促进区域康养资源共享、激发康养服务市场活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可圈可点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本区域康养高质量发展上仍然面临一些难题亟待解决。一是康养人才匮乏,尤其是医疗健康人才、康养管理人才、数字科技创新人才供不应求,迫切需要加大力度培育、引进,同时进一步深化区域人才合作,切实解决康养人才短板。二是长三角地区老年人口信息互通还存在障碍,老年群体服务需求、医疗等信息难以做到及时共享和相互借鉴。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从制度、政策层面予以保障支持,真正推进异地康养“互联互通”。建议各地政府加快推进异地养老补贴、长护险等制度或政策的研究,进一步打通制度壁垒,真正实现长三角区域内各项养老补贴和保障跟人走,为鼓励老年人自由流动、异地养老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二)加快构建长三角康养产业协调发展机制,从行业标准“互认互通”上给予康养合作更多的发展便利。在持续推动长三角养老服务标准一体化、养老人才培育引进一体化、养老信息公开一体化、养老法规建设一体化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实现高品质养老服务的共享发展。比如养老服务机构设施、服务和管理标准互认互通;老年照护需求评估标准和结果互认互通;养老护理员从业资格互认互通等。 (三)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康养文旅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康养文旅相结合的综合项目,探索健康产业链与旅游度假产业链“双轮驱动”的综合开发模式,为老年人打造集养老居住、医疗护理、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综合项目,同时带动护理、餐饮、医药、适老化用品、旅游、教育等多产业全面协同发展。 各位领导,长三角三省一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脉相连,推动康养事业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是共同的。作为政协来讲,我们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关心、人民群众关注的这一议题加强履职联动,协同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快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培育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模式,使长三角的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作出我们政协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