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金华市政协主席 宋志恒——让文化“软实力”焕发“新活力”

时间:2024-11-07

2023 9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金华时,特别指出“金华最有名的是文化。”宋代著名诗人李清照旅居金华时,曾留下“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经典诗篇。近年来,金华始终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立足万年稻源、千载婺学、百工艺都深厚文化优势,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奋力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在八婺大地上奏响了以文润城、以文兴业、以文富民的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一、传统文化向新而生。金华有2200 多年的建置历史,古迹众多、名人辈出,素有“江南小邹鲁”“文物之”的美誉。婺州孔氏家庙与曲阜孔庙南北辉映,同为儒家文化“圣地”,历代从祀曲阜孔庙的先贤先儒中金华人最多。以吕祖谦、陈亮为代表的金华人倡导“经世致用”的“金华学派”为宋明理学三大学派之一,是浙学千年文脉之源,激励金华开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在新时代义乌精神中得到弘扬与放大,涌现“明朝开国文臣之”宋濂、“东方莎士比亚”李渔等文化名人 1000 多名。黄大仙文化享誉世界,婺商文化、戏曲文化、建筑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等灿若星河,为金华增添独特魅力。金华立足深厚文化根基,坚持“两个结合”,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深入研究强魂脉。把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启动金华文化研究工程,成立金华市婺文化研究会,创设金华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展示厅,汇集4277 种研究成果;高规格举办首届中国书院文化传承与创新座谈会、2023 浙学大会”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文化内涵更加鲜明。二是保护优先续根脉。强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修复金华府文庙、古子城、万佛塔等标志性历史文化地标,延续金华文化根脉。挖掘保护名人故居等历史文化遗存 3000 多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数、省级以上文保单位数全省第 1  出台全省首部戏剧类地方性法规《金华市婺剧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推动婺剧七上春晚,先 111 次赴60 个国家和地区交流展演,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一“金名片”。三是数字赋能通心脉。通过数字化、可视化技术,培育线上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博物馆、档案馆,变得可感可知、触手可及,深入到群众心中,持续激发绵绵不绝的内在活力。如推出宋韵文化虚拟代言人李清照,让宋韵人物走出来;对国宝文物“徐谓礼文书”进行数字化采集、整理校对,让宋韵文物活起来。

二、文化产业向新而进。金华文化产业基础强、影响大,以影视文化为代表,数字娱乐、文化贸易等为重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发展体系。文化产业增加值多年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占全市GDP 比重居全省第2,总量全省第3,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全省第1 。特别是影视文化产业一骑绝尘,今年规上影视企业营收增长46.2%,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目前,横店是全球规模最大、国内配套服务最为完善的影视拍摄基地,全国约 70%的剧组来横店拍戏,每3 部电视剧、每4 部电影中就有 1 部在此拍摄,被称为“东方好莱坞”。拥有最为密集的影视产业集群,全国排名前 10 的头部影视企业横店就有 8 家,规上影视企业营收突破百亿大关,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这得益于金华始终坚持创新引领赋能文化产业发展。一是规划引领明方向。制定《金华市影视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规划(2020—2025)》,明确建设“全球最强的影视产业基地”“国际影视文化之都”战略定位,提出“一核四极”的产业框架构建全域化产业格局:即以影视创作生产传播为核心主业,打造“影视+拍摄资源”“影视+数字文化”“影视+文化制造”和“影+文旅融合”等四大增长极,高位推动产业发展。二是科技引领抢赛道。横店率先运用第三代虚拟拍摄技术,打造有国内最领先、数量最多的LED 数字虚拟棚,将影视制作时间缩短约40%制作成本降低 50%,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未来,随着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华东创新中心、智能交互与沉浸式呈现技术创新实验室等影视科创平台落地,影视产业将加速从传统实景转向数字化迈进,预计到2025 年,总收入将突破 1600 亿元。三是龙头引领强带动。在影视文化龙头产业带动下,数字娱乐、文化贸易等与相关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浙江(金华)数字创意产业试验区集聚视频直播、游戏动漫等上市企业3 家。义乌连续 17 年举办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逐渐发展为一个集传统文化传承、文创设计创新和旅游体验为一体的专业型、国际性文化和旅游产品展会。

三、乡村文旅向新而富  金华持续深化“千万工程 ”实践,立足丰富乡村文化资源,全面涵养烟火气十足、与时俱进的乡土文化,走出一条“文化生财 ”的共富路 。一是注重乡村文化润泽。打造“婺风乡韵 ”乡村文化样板村和乡村文化特色村,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782 家,实现500 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文化礼堂效能指数连续两年全省前 3 。传承发展国家级非遗项目 36 个、省级非遗项目 116 个,建成 85 家省级乡村博物馆,拥有 118 家中国传统古村落。婺城区 白沙溪三十六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婺州举岩和磐安赶茶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是注重全域美丽创建。坚持美丽县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一体建设,全市 9 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6 个县(市、区)创建为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近三分之一小城镇创建为省级美丽城镇样板镇,255 个村创建为省 3A 级景区村,65 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全域覆盖,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域大美格局。义乌李祖村、兰溪诸葛村、磐安乌石村等名村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光、体验。三是注重文化人才引育。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农村文化礼堂三级阵地作用,建立乡村文化特派员制度,首批40文化特派员进驻乡村。实施“三百培育招引计划 ”招引文旅企业,近 8000名乡村 CEO 活跃在乡村,数量全省第 1,为乡村文旅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当前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与现代技术融合不断加深;二是多业融合发展,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三是文化和旅游相互渗透,文化对旅游重要性愈加凸显。在此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此,我围绕发展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提三点建议:一是协力助推文化品牌共建。长三角地区自古为鱼米之乡,文采风流、人文荟萃。各地都有鲜明文化品牌标识,九城市政协要进一步加强文史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合作,以共同举办书画联展为起点,拓展联动合作领域,搭建更加广阔的长三角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如出版长三角城市名片、编制长三角文化名人名录等。同时建议党委政府共同打造江南文化为主要标识的文化品牌,增强长三角文化整体影响力。加强与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合作,让各地更多的传统文化品牌进入影视素材,借力影视产业,推动各地人文内涵、民风民俗等出圈出海。二是协力助推文化产业业态升级。 围绕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谋划开展系列联合履职活动,积极建言党委政府推动文化产业智能化、融合化、集群化发展,培育以数字文化体验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如最近火热的《黑神话:悟空》,就是文化元素与数字游戏的深度融合。三是协力助推文化人才共育。建议党委政府提升长三角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建设规范标准,设置涵盖文化创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等多领域的课程体系,培养更多符合长三角文化产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优化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收益分配机制,切实保障文化人才的劳动和创造获得应有的收入回报,使其在一个公平、有序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