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关于培育G60科创走廊产学研合作人才路径研究

时间:2020-07-03

关于培育G60科创走廊产学研合作人才路径研究

区政协民盟界别

 


界别协商是人民政协智力优势、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的结合点交汇点,是人民政协履行协商民主形式的丰富和拓展。为进一步发挥好民盟界别作为在联系委员中的基础作用,把民盟界别委员的个体优势通过组织整合,转化为政协协商民主的整体效能,充分行使区政协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今年民盟界别的工作重点就是以界别协商课题“关于培育G60科创走廊产学研合作人才路径研究”为抓手,紧紧围绕该课题协商工作开展界别活动,有效促进界别作用的发挥,体现界别协商的价值。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协商课题工作情况

根据松江区政协2019年度工作要点的相关精神,民盟界别年初召开了界别工作会议,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界别协商课题作为今年民盟界别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制定了工作方案,选定了协商内容,成立了课题组。除民盟界别政协委员参加外,为了确保协商课题的专业性,遴选了有相关专业特长和熟悉该领域的民盟盟员参与。多次召开课题组会议,详细制定协商调研方案,明确工作步骤方法,有序有效开展界别专题协商工作。4-6月份,课题组先后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城市科技学校、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单位,听取情况、交流想法、研究问题,沟通建议。除了实地的走访调研外,还与上海九峰人才服务有限公司,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两家单位进行对接,获取人才方面的相关基础资料。通过区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向近百家企业发放了问卷调查,并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分析,以深入地了解G60科创走廊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培育情况。课题组历时3个多月,在区政协协助下和各相关单位配合下,通过深入调研,扎实推进,于7月下旬召开了松江区政协民盟界别 “关于培育G60科创走廊产学研合作人才路径研究”协商会议,与区人社局、区经委、区科委、区教育局等单位进行了专题协商,协商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开展协商课题具体内容

松江G60科创走廊被列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集聚了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15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以及100多个市区两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人才是关键,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紧抓当前科创发展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松江大学城资源,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实用型、技术型产学研合作人才,服务于G60科创走廊,为“松江制造”向“松江创造”转型提供坚实的人才输送保障。

()本区人才培养基础、现状

2017年以来全国发生新一轮抢人大战,多省、市相继出台吸引人才新政。山东地区城市,环北京地区城市以及中西部二线城市均出台相应的人才政策,揽人、储才竞争愈发激烈。为服务G60科创走廊及我区6+X产业发展,松江区人才工作、政策围绕G60科创走廊产业布局,向人才引进和留用倾斜。松江区于2015年出台了《松江区促进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办法》,201711月发布了以《松江区关于加快G60科创走廊人才高地建设的实施办法》为主的“1+10”人才新政,明确了多达16条具体措施。构建“人才+项目+平台”模式,打造众人青睐的人才发展生态。为使得人才政策更有实效,更精准,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创新人才管理工作,对引进人才实行综合评分制。向一线的科研、管理人才倾斜,向智造高级技工人才倾斜。全区现已集聚各类人才31万人,其中“两院院士”25人,“海外”院士5人,“国家级人才计划”168人,“省部级人才计划”253人。

()人才培育存在问题

随人工智能、智慧安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发展,我区对人才需求层次丰富,结构多样。调研结果反映,对现有人才素质提升和人力资源挖掘有待加强和深化。

1九地人才培养资源开发,共享不足

G60科创走廊九地于201810月发布《共建共享G60科创走廊人才新高地行动方案》,形成了人才十八条,目前已经建设G60科创走廊人才交流网站、举办创业大赛,关于揽才、储才及人才就业的共享工作富有成效。但调研组目前没有调研到关于人才培养资源开发、共享方面的反馈,九地在人才培养上合作需要加强。

2企业与毕业生相互认同较低,留用困难

松江区高新技术企业协会会员企业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相互认同度低,一年内离职率较高。高等教育资源紧缺,高校基本不存在招生压力问题,企业对人才培养顾虑较多,造成二者对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不深入,不连续。得益于职业教育的顶岗实习体制,反倒是中职学生入职后的适应较快,用人单位评价普遍较高。虽然我们未能收集到松江大学城毕业生在松就业的数据,但根据大学城的走访和调研反映情况看,松江大学城毕业生本地就业和留用比例不会高。

3技师、技工类人才紧缺,结构失衡

聚焦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共同促进科创要素自由流动,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G60科创走廊作为长三角一体化重要内容,推动“松江制造”迈进“松江智造”,高级技工、技师人才不可或缺。上海城市科技学校就业统计数据显示,该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8%以上,如考虑自主择业等因素,他们的毕业生是供不应求。松江区人社局证实,在我区调查统计的2000家中大型企业中,高级技工、技师只有三千人多点,技师、技工类类人才严重不足,与我区G60科创走廊发展人才需求结构不匹配。

学校就业数据

单位

2016

2017

2018

毕业生数

1213

1085

992

就业率

%

98.43

98.62

98.69

升学人数

272

454

590

对口就业学生数

1171

1040

926







4、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环境需要提升

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松江大学城,坐拥7所高校,高质量人才高度集聚,特别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东华大学两所理工院校,科研人才基础雄厚,科研成果丰硕,单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获上海市三等奖以上的重大技术成果就有23项。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调研反馈,我区技术成果开发、转化环境有待提升,科教园区建设缓慢,政策配套和服务相对迟缓。学校有相当部分老师的科技成果都在苏州落地,而不是近水楼台的松江。

三、意见和建议

松江区作为G60科创走廊排头兵,人才引进工作富有成效,但全国各地不断出台引人、揽才政策,竞争越来越大,需要创新人才发展措施。松江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有城市科技学校、新桥技校等中职学校有,还有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专业门类齐全、层次丰富、结构合理,教育基础良好。大力培养服务于我区G60科创走廊产学研合作人才,需要充分利用丰富教育、人才培养资源。通过政府引导、深化产学研各环节合作、联系,以科教园区建设为平台,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手段,以社会培训为发展,提高服务G60科创走廊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数量、质量,是优化人才培养路径的有效举措。

()充分利用九地资源,建立开放、共享人才培养基地

G60科创走廊九地有1262个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47个院士专家工作站,771个博士后工作站,176所高校,以及数量庞大的技师学院、中职学校,是培养服务于G60科创走廊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宝贵资源。协调、规范包括老师资源,实验资源和实训平台在内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资源在九地间相互开放、共享,利于我区借助九地优秀教育、人才培养资源,培养服务于我区G60科创走廊产学研合作的人才,提升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质量。重点是各地实行差异化平台和基地建设。比如上海城市科技学校的汽车、木工等实训平台质量较高,芜湖可以建设高质量电焊、钣金等实训基地,金华、嘉兴等都各自建设自己的高质量特色基地。差异化建设有利于集中资源在某一地建设高质量的平台、基地,开放共享可以提升利用效率,同时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质量。

(二)推动大学科教园区建设和发展,促进高校科研人才向产学研合作人才转化

1、大学科教园区是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机构。松江大学科教园区将是松江大学城高校科研、技术成果、高校师资直接服务G60科创走廊的重要载体、基础。创新松江大学科创园区建设,联合大学城高校,本区博士后/专家工作站、技术中心及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大学科教园区。政府可以成立联席会议,使得知识、技术要素在高校、企业、工作站之间高效流动。引进检测、技术评估机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提升科教园区综合服务能力。

2、建立松江G60科创走廊知识产权市场平台,引导、促进松江大学城高校知识产权通过服务平台予以转化,打通松江高校与G60科创走廊市场主体间的信息与资金壁垒, 建立专利转化、技术需求的桥梁。 技术产权市场平台联通松江大学城各高校校内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平台,同时对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开放。一方面是及时将高校已有的科研成果向市场推广,促进其转化; 另一方面是将市场需求及时反馈到校内,使得高校科研人员技术开发和研究紧跟市场节奏。

3、技术成果转化具有很大的风险性,需要政府在过程中予以支持,建议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或风险基金,给与资金扶植和帮助。松江这块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目前松江大学城有相当部分成果在苏州、无锡地区转化落地,希望松江能继续加大园区建设和落地项目融资扶持力度,能在场地、资金补助、融资补贴上予以发力。

(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人才适用、留用

充分利用高校、博士后流动站、院士工作站平台,推进松江大学城、科研机构与松江企业深度融合,既能提升企业对高校科研资源的共享,又能加强校企互动,提升产学研合作人才的培养水平,促进就业留用。

1、推进产教融合,重点是推进高校、企业进行技术开联合发,校企在科技研究和创新上直接对接,高校研究人才直接培养、转化服务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人才。松江大学城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东华大学在技术创新和科技研究方面具有一定基础。建议以具体项目研发为合作突破点,以政策倾斜或资金补贴为支持,推动两校与我区战略性产业重点企业进行合作,让高校老师、实验室直接服务于本区的G60科创企业。

2、通过设立企业奖学金,委托培养、成立联合实训中心合作办学的方式,创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使企业提前选才,学生提前就业。一是鼓励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冠名班级或委托培养人才,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引导学生提前认识、理解冠名、赞助企业及该行业的有关发展现状,另一方引导大学教育贴近企业人才需求,鼓励学生通过实习、顶岗等了解工作内容,促进双方的相互认同,为稳定就业关系建立良好基础。二是通过成立联合实训中心,开展专项培训班级,进行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着重选择一些具有较高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大企业与高校合作,这些企业有比较强烈科技创新和人才需求,也有兴趣、有能力与大学合作共同培养创新人才。引导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实行双师型教学,通过大学与企业或科研机构合作,将生产实践与技术开发以及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三是充分利用本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企业技术中心的进人资质、项目机会吸引高层次专业化人才进站学习。通过推进、引导学校和产业对接培养产学研合作人才,实现高校与生产实践之间无缝对接,提升服务G60科创走廊产学研合作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就业实效。

(四)平衡人才结构,重视技工、技师类人才培养

调研结果反映我区技工、技师类人才相对紧缺,我区已经在城市科技学校筹建技师学院。除继续对中等职业学校继续投入外,提升社会机构培训能力,优化专业技能培训方向,是培养服务G60科创走廊技师、技工人才的有效措施。一是围绕G60科创走廊战略性产业需要为方向,引导社会培训向G60科创走廊重点产业方向聚合,以培养服务于G60走廊产业需求专业技能人才为重点。二是着力提升培训质量,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方面要对享受政策支持的教学培训机构进行筛选,从办学历史、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各方面大幅度提高准入门槛,以提升社会培训机构质量;一方面从工作年限,技能等级、专业类别对参训学员进行分类管理。政策向G60科创走廊产业相关专业倾斜,严控补贴培训学员本职身份,向本职专业技能提升人员倾斜。另一方面是通过创新、优化管理,加大对技工类人才政策支持力度。根据技能等级逐级增加技工培训机会,提升技工、技师人才的评分比重,引导引导专业技能人员长期、持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