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提案精选】关于松江大学城双创产业园建设的建议

时间:2024-07-22


松江大学城双创集聚区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松江大学城双创产业园是深化双创集聚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在后疫情时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正处于创新创业最好时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而这也对作为扶持企业成长壮大的服务平台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一、现状

松江大学城位于松江区广富林街道中心地带,占地约8000亩,是中国规模较大的大学园区之一。“十三五”期间,大学城双创集聚区全面建成。2019年,先后成立大学城高科技公司、松江大学城双创经济小区(即松江大学城双创产业园)。2020年,大学城双创集聚区共吸引720家企业落户,通过引进一批龙头企业,依靠示范效应,形成科技信息产业、健康医疗产业、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新兴产业等四大产业集聚,全年实现税收收入2.85亿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松江分园入驻,依托高校院士团队、高层次科研人才项目,成功引进创新创业项目8个。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进松江新府城、松江大学城深度融合,建设城市智慧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广富林街道既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廊九区”中重要一区,又在“两核”中双城融合核心功能区,也是“三片”中的文旅融合示范片区,松江大学城双创产业园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契机。广富林街道《“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要加强城校融合,提升街道经济赋能。

二、发展困境

(一)政策困境

1、缺乏科技创业帮扶的政策支撑。我区虽然出台了很多普适性较强的政策用于扶持大众创业,但针对科技创业团队、项目和创业园区发展建设的顶层设计还很匮乏,鲜有为大学城双创产业园及入驻项目团队量身打造的扶持与保障。

2、科学系统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现行的相关政策散见于各级各类的政府文件之中,其中包含了政策适用对象、政策适用条件、政策执行标准、政策执行主体等诸多关键构成要素,这些具体制度之间内在关联不足,逻辑支撑薄弱,导致适用困扰。

3、全面有效的政策执行难以落地。一方面,宣传不到位导致政策吸引力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执行不到位导致政策功能性大大降低。两相影响之下,制定者初衷里本应成为创业起跑器的政策工具很多便悄无声息地成为了纸上谈兵。

(二)资金困境

1、双创产业园自身建设资金匮乏。园区所在街道的财政支持多数设有门槛和业绩指标(入驻企业数量、年产值、税收)要求,建设资金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园区的硬件改造、软件升级和服务提升,使园区发展无法进入良性循环。

2、园区针对入驻项目的资金支持不足。园区自身无法为孵化企业提供扶持贷款,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和成熟的机制来吸引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目光,创业企业资金渠道狭窄,处境艰难。

(三)功能困境

1、信息功能缺失。受上述政策基础和资金困境的影响,加之欠缺与社会资源的有效对接,双创产业园作为创业项目孵化器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身处信息时代的科技创业者们因为信息不及时、不全面而丧失机会。

2、孵化功能不足。孵化功能是双创产业园的中心功能,体现了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决定园区生存发展方向。双创园因行政体制、管理模式、资源性质的限制,在孵化条件和孵化能力上先天不足,形成“只孵不化”的木桶短板。

3、聚集功能乏力。园区入驻企业科技含量普遍较低,技术壁垒单薄,规模难以突破,品牌效应缺乏,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产业聚集,不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发挥共享资源优势。

三、思考与建议

(一)多管齐下,突破政策困局

1、寻求政策支持。利用多场合、通过多渠道向政策制定者传达群体呼声,客观反映现实困难,摆事实、晒数据,深入阐述科技创业的高附加值优势以及对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拉动的深远影响,并有准备地向决策层提供完整的建设性意见和针对性方案。抓住机会邀请政府部门参与各类造势活动,借力媒体烘托大学城双创新浪潮,宣传典型案例打造园区名片。

2、完善政策体系。摒弃单打独斗的传统思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促成行业联盟机构的建立,以联盟名义举办双创政策专题研讨会,牵头邀请相关职能部门、社会团队、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献计献策。大胆尝试联席会议制度,科学合理地将政府政策、学校政策、园区政策等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整合。

3、强化政策执行。依托高校传媒资源,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宣传重心下移,借助学生创业社团、校园自媒体、公众大V号等提升政策关注,保持关注热度,以推动政策执行的舆论监督。推行联合审批制度分散决策风险,对符合基本条件的申请承诺限时结办。

(二)全面出击,拓展资金渠道

1、全力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全面了解国家、市、区有关科技创业项目资金扶植的相关政策,扫除障碍、创造条件配合创业企业申报特殊项目资助、创新基金和创业扶植基金,要动用一切资源全力以赴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科创园区,以获得一次性和持续性的专项财政支持。

2、提升自有资金使用效率。落实园区财政拨款,严格执行园区财务制度,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用途。发挥成功校友和孵化企业的反哺作用,设立绿色捐赠通道,多方筹措,资源置换,开源节流。

3、引入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不但能解决企业初创期所急需的启动能量,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牵动作用、投资作用和鼓动作用,其带来的信心提升和资本关注对于园区的长远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定期组织创业企业项目路演,广泛邀请风投机构参与项目测评,匹配投融资对接,推介优质项目,提供资本信息。

4、健全创业贷款体系。协调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企业差异,在全面做好风控的基础上分档设立小额信用贷款,园区提供信用背书并给予财政贴息。借助资金融通中介,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帮助金融机构和创业企业相互筛选匹配信息,为资本方提供企业资信调查,协助企业申请绿色通道担保贷款。

(三)重点突破,强化功能优势

1、建设信息共享高地。建立一套符合园区发展战略的多元信息处理系统,提升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透明度,为入驻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构建市场信息对接功能,将有项目无团队、有团队无项目、有激情无方向、有方向无伙伴的“要素缺乏”创业者联合起来,为企业信息需求者提供精准选择。

2、共塑孵化系统生态。首先,要健全园区孵化系统的九大功能构成,努力确保基础功能不缺位,核心功能能到位。其次要对孵化功能的前置环节与后置环节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高校提供创业理论教育和导师指导,园区提供低成本试错环境和实践平台,推动园区孵化功能的与时俱进。

3、打造产教融合中心。园区作为天然的产学研基地,要放宽眼界、协力跨界部门、高校,携手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高精尖创新企业,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和科技信息资源,以“众创空间”的模式打造大平台,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开拓者创业创新实践的孵化器、企业产品服务升级的研究院,打造新时期产教融合基地的园区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