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委员建言】关于加强社区食堂建设 提升综合服务能级的意见建议

时间:2024-08-09

一、提案背景

根据上海“十四五”规划战略布局,今后五年,上海要加快构建“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空间新格局,把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打造成长三角地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五大新城建设,既要提高公共服务能级和水平,完善社区级公共服务配置,按照优于中心城的建设标准和品质要求推进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又要强化人居环境和城市韧性,构建弹性适应、具备抗冲击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安全韧性城市空间,提升综合防灾减灾和安全保障能力。2022916日,上海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上海“十四五”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的指导意见》。会议指出,“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目标愿景,全面推进、加快实施‘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推动社区功能不断完善、品质不断提升、环境不断改善。”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近年来,社区食堂已经成为上海基层社区服务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城市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重要环节。截至2021年底,松江已建成助餐服务场所101个,其中社区长者食堂19家,堂吃加外送的日供助餐能力达到1万客。松江区民政局已将社区老年人助餐场所的建设指标纳入“十四五”规划,预计到2025年,全区老年助餐服务将覆盖65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的5%,达到日供助餐1.6万客。新桥社区食堂于20222月正式投入运营,自开放以来为新桥老百姓提供了便利、实惠的用餐服务,并且在疫情防控期间为新桥防疫工作队伍提供了有力的后勤支持,发挥了突出作用。

二、现状分析

新桥社区食堂总面积约900平方米,餐位设计可容纳192人共同用餐,目前配备员工23人。食堂设有三层,其中一、二层为就餐区,一层以面档区、中式点心早餐为主,二层以智能化称重自助餐模式运营,三层为厨房区、外卖打包区以及办公区。

功能定位:一是突出公益性和服务性,建立初衷作为社区长者食堂,为本地户籍老年群体提供价廉物美的餐食,解决“舌尖上的烦恼”;二是兼顾经营性和便民性,面向全社会开放,为有就餐需求的居民提供便捷实惠的餐饮服务,通过政府财政支持与社会性经营相辅相成,助力新桥镇助餐服务体系建设行稳致远。

存在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从事食品生产和经营要落实两个责任,一是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二是属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监督管理责任。社区食堂作为政府主导的公益性食品生产经营场所,没有界定明确的性质,缺乏标准的聚餐服务管理细则,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保障食品安全完全依赖自身操作的严格规范性,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风险。

现实需求:随着上海本土老龄化加剧和外来人口大量导入,社区食堂供应能力与日益增加的服务对象就餐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叠加疫情防控期间的保供要求,社区食堂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凸显。另一方面,社区食堂提供餐饮服务的日常人员流动较大且类型复杂,经营管理制度、食品安全保障、应急处置能力等都存在不足之处。

三、意见建议

一是注重“提质”,规范社区食堂经营管理。建议将社区食堂纳入社区(村、居)集体聚餐管辖范畴,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食安委参照松江区《社区(村、居)集体聚餐服务管理指南》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属地政府出资购买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在厨房等重点场所安装远程视频监控,市场监管、环保、消防、应急等单位(部门)加强联合执法检查与业务指导,明确建设标准,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工作机制,强化风险防控,及时消除集体聚餐的食品安全隐患,切实保障用餐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是注重“增效”,放大社区食堂社会效应。社区食堂作为公益性质的就餐服务单位,供应能力必定有限,因此,需要在有限的财政保障和无限的群众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做出两全其美的样板。一是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积极借鉴先进食品企业、食品经营场所的生产和管理经验,立足松江人文底蕴,展望未来发展蓝图,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服务品牌。二是在专精特新上下功夫,专注于自身服务对象,加强户籍老龄困难群体供餐保障;精于业务能力,针对不同人群忌口、偏好、基础疾病等情况,提供阶梯化、差异化、精细化的膳食服务;根据新桥本地特色开发菜品,细化餐品设置,推出主打菜、人气菜、独有菜;探索服务对象创新,对接引进人才集中、没有餐食供应能力的科技企业或人才公寓,尝试提供客饭外卖等服务,拓展社区食堂服务功能。

三是注重“扩能”,建设存储保障物流节点。保障韧性是城市韧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疫情防控大上海保卫战后,在城市规划中设置物资中转站点、为可能遭受的冲击留下余地,以保障城市功能正常运转,逐渐成为共识,遂积极推行居委增加存储保障功能,作为关键时刻的物流节点。但实际操作中,居委存储场地有限、公建配套不足、硬件设施落后等都限制了物流节点的建设,这在人口密集的老城区尤为突出。因此,建议将社区食堂作为过渡场所,发挥社区食堂存储食物及生活物资的专业功能与场地优势,将社区食堂建设成政府统筹、调度、储备生活物资的物流节点,提升城市抵御冲击或从中恢复的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