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言】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强产教联合 促进人才供需有效衔接的提案
时间:2025-03-2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已成为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要求和有效途径。近年来,松江牢牢把握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这一国家重要战略平台,引领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但由于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存在“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短缺问题。 一、现状与问题 (一)信息不对称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部分脱节 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学校和政府存在信息壁垒。政府未能及时掌握各高校科研成果、高端人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需求信息,导致配套服务、政策等在吸引各高校项目和人才落地上发力不足。信息不对称造成产业所需特色专业和企业所需技能与教育培训课程设置不充分匹配,教育培训的人才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二)高校科研成果与实际产业需求存在差异 从目前调研的企业科研成果和成果转化率来看,由于区内高校数量和学校类型的限制,校企深度合作存在一定的局限。企业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急迫性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客观条件约束,导致双方合作局限于购买技术与专利,共同研发培育较弱,企业对早期科研的投入意愿不高。 (三)合作停留在较为简单的层面,不够深入 现有校企合作多以交流、调研、举办比赛、实习、合作课题等方式进行。企业受限于规模、成本,学校限于专业类别、特色专长等差异,难以开展强针对性、全产业链的深入合作,特别是职业技术类院校和继续教育学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少,科研成果对接、转化、利益分享等机制不完备。 (四)成本原因降低企业积极性 绩效、资金等经济成本,人才流动的沉没成本,都制约企业组织开展职业培训;职工脱产培训的机会成本也导致职工参加培训意愿低;企业推动产业,产业带动企业的良性发展循环尚未形成。 二、意见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资料研究及实地调研情况,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畅通机制,破解信息不对称 一是统筹各方资源、完善组织架构,搭建更多校企合作平台。2017年成立的松江区职业教育集团是本区校企合作的重要职能部门,且作为上海市唯一特色项目,其组织架构还有待完善。(如12个区级政府职能部门中并不涵盖工商联、妇联等,但这些部门的服务对象也包括企业,且有寻求校企合作的需求)从政府层面应进一步统筹资源、加强合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强化配套实施的针对性,推动成果落地。二是优化政策发布渠道,增强信息公开力度。定期出台与区内经济发展配套的产业发展白皮书和企业岗位需求目录,对产业方向、企业用人需求提供研判意见,为职业教育动态调整相关专业提供理论数据支撑。相关部门及时掌握企业用工需求,提供市场最新用工信息。 (二)创新驱动,拓宽平台建设 一是建立完善G60职业教育联盟,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立足区域需求,增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配性。以G60科创走廊建设为背景,构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和安徽六安十城市产教联合协同发展机制,带动辐射全国乃至海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集团入驻,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基地、科技成果中试基地等产学研合作平台;二是积极挖掘松江大学城高校乃至G60职教联盟十城市各类高等院校重点学科专业优势与创新创业的匹配度,实现区域创新资源整合共享,推动符合松江产业需求、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科技成果在松江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设立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或风险基金,针对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知识产权等风险,给资金扶植和帮助;三是推进区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进一步引进专业化、品牌化的众创空间、孵化器运营公司。依托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松江分基金,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和初创型企业。 (三)项目带动,强化人才培养 一是推动松江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进技能人才培养,人才互聘,积极提供生产实习实践岗位以满足校企双方人才培养需求。二是项目支撑助力产业发展。引导支持产学研项目,鼓励区内校企合作。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给予专项政策引进大学科技园,对入驻企业的校企合作项目给予扶持;三是校企双方探索集团化合作模式。企业构建行业协会,集团化合作模式。如,依托区女企业家协会,联动多家企业推出合作项目;学校探索职业教育院校与高等院校合作,职业教育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弥补高等院校现有专业的空白。 (四)合作延伸,探索创新机制 一是成立联合实训中心,开展专项培训,设立企业奖学金、委托培养、定向培养人才;二是引导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实行双师型教学。建立产业导师特设岗位,完善职业院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长效机制,鼓励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设立流动岗位吸引企业技术人员从事教学科研;三是鼓励、支持企业面向行业内部和社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