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言】关于推进移风易俗 建设文明乡风 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时间:2025-05-14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移风易俗是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浦南地区在文明新风建设中还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 一、困难与问题 (一)农民变市民的观念转变慢 近年来,浦南地区通过进镇上楼和宅基地平移归并,一大批村民从农村搬到了社区,部分村民仍未适应城镇社区的生活方式,为城镇社区治理带来挑战。 1、老习俗还没有彻底丢掉。比如丧葬习俗繁琐浪费。一些农民还是讲求所谓的仪式、传统,吹吹打打,哭哭啼啼,迎来送往,既影响其他居民的正常生活,又造成部分家庭经济上的沉重负担,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可谓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其实部分农民不想这样做,可是又怕落个不孝的骂名,内心十分矛盾,精神十分痛苦。 2、新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新居应该有新的生活方式,但是一部分农民习惯于以往的一亩三分地生活,农具不舍得扔,垃圾不晓得分;公共空间堆放杂物,公共绿地毁绿种菜,原本应该整洁规范的小区,由于农民生活习惯的问题,也由于教育管理的滞后,出现了集中居住后产生的新乱象。 (二)移风易俗的教育管理难 移风易俗还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手段,如果不能有的放矢,那么看似简单的事情就不那么好办。 1、老观念转变需要对症下药。当前农村老龄化问题是一个比较普遍、比较突出的问题,许多老人传统观念思想根深蒂固,转变其观念也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有的观念比如勤劳勤俭并没有错,但是毁绿种菜、乱垦乱种就需要教育引导;有的观念如大操大办就属于陈规陋习,要破除它既需要教育引导,还需要帮助农民搭建平台。 2、新居民涌入需要教育管理。以新浜为例,目前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户籍人口约占总常住人口的57.9%,他们散落租住在农民住宅和集镇小区中,具有流动性大、居住密度大、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对这部分人员,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有效的管理教育制度,亟待在实践中破解。 (三)文明乡风的经费投入少 1、镇级财政投入大但力不从心。浦南地区可用财力相比较北部工业大镇来说可谓捉襟见肘。近年来,新浜镇党委政府先后在村容村貌、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等做了大量的投入,但是面对乡村振兴这样的重任,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感觉投入的还是不够。近年来,新浜镇工业经济有发展,而且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我们从总体规划上考虑,还需要持续加大投入,这对新浜镇党委政府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2、各部门的支持配合还需加力。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做出的战略部署,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方针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对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但是,目前在经费预算、专款专用等问题上还缺乏一个刚性的约束机制,缺乏一个科学的逐年递增机制,这就让本项工作在推进中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的困境。 二、对策与建议 一是要在党员干部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上加力。建议区农业农村委员会牵头,组织举办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乡风文明建设专题研讨班。组织研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切实转变观念,把乡风文明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做到一样重视、一起布置、一并检查、一同抓落实。 二是要在组织机制科学化、常态化上合力。建议各街镇探索党委主导、政府主抓、部门主动、村居主责、农民主体的“五主联动机制”,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加速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三是要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引导上发力。建议区有关部门制定出台《松江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文明新村、十星级文明农户、婚育新风进万家、道德在农家、新乡贤等创建活动,在广大农村形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的文明新风,塑造美丽乡村新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