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松江转型发展择“良婿”——记松江出口加工区企服公司总经理张建军
时间:2012-12-07
近期,世界工业机器人和自动控制系统领域的顶尖制造商库卡公司落户小昆山镇,将为我区转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我区之所以能在与嘉善等地的竞争中胜出,成功择得“良婿”,离不开松江出口加工区企业服务公司总经理张建军和同事们的努力。企业要租到合适的厂房,他们就不辞辛劳地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找,还做好了项目衔接的“一条龙”配套服务,难怪库卡公司的德国企业家对松江竖起了大拇指。 松江第一代招商人 聊起自己的招商引资经历,张建军打开了话匣子。1993年,松江工业区管委会成立后,张建军就成为我区第一代招商引资人员。那时的松江还是一片农田,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无异于平地起高楼,个中辛酸只有一线招商人员最清楚。 “当时一周有四天要跑市区。”张建军介绍说,主要是往虹桥国贸大厦、外滩联谊大厦和瑞金大厦三个地方跑,因为那里是有名的涉外商务楼,外资银行和涉外商务办事处集聚一堂,“我们就拿着松江工业区的投资指南和自己的名片,一层一层爬楼梯,一家一家找企业谈。”然而,由于交通不便利,农业大县松江的知名度无法与现在相提并论,不少外资企业负责人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松江属于江苏还是浙江,是不是要坐火车去,伴随而来的就是不感兴趣或婉言谢绝。“那时候我们自己坐‘都得利’车去市区,每天有一半时间花在来回的路上。” 不过,让张建军欣慰的是,自己和同事的努力没有白费。辛辛苦苦“跑腿”,勤勤恳恳“磨”嘴皮子,渐渐“啃”下了一些“硬骨头”。第一波是日资企业,随后是百事、道康宁等欧美企业,再后来是国基电子、台积电等台湾大企业,纷纷选择到松江“安家”。其中,张建军参与洽谈的就有近100个项目,还主谈成功了日东电工、报喜鸟等项目。 看到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选择松江,张建军在欣喜的同时,却始终留有一丝遗憾:企业大多是因为信任招商者个人,才选择落户,然而,我们为企业提供的证照代办等配套服务、后续服务仍然有欠缺。 随着2002年国企改制大潮袭来,优化投资环境迫在眉睫,张建军敏锐地意识到,弥补遗憾的时机到了。2004年,他在松江出口加工区企业服务公司内部组建了招商部门,积极推动这个企业服务公司的转型,从一个人招商到整个公司招商,从为工业区一个地方招商到为各街镇招商,从单纯招商到提供综合招商服务,招商“雇佣军”华丽转身,成了一家专业的招商公司。近三年,公司成功招来了400多家企业,招商面积达130万平方米。 如今,张建军还引领公司进军商务楼投资开发领域,企德天地、企福天地已成为我区入驻企业层次最高、租金最高的商务楼,会计、律师事务所等集聚,松江出口加工区企业服务公司为我区经济效益提升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打造松江的“硅谷” 在公司发展欣欣向荣的同时,张建军也意识到,松江的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但招商引资的空间依然很大,这个空间从哪里挖?就从工业地块的改造中挖。为此,张建军和其他政协委员一起开展了调研,他们发现,近二十年来,松江批出去的1万亩土地,大多建起了单层厂房,土地利用率太低;同时,“腾笼换鸟”的速度太慢,即使土地空置,新项目也进不去,也就产生不了税收。张建军等在提案中建议,要通过淘汰劣势企业推动土地增值,鼓励企业自己投资或是社会资金投资实施工业地块改造,并对民营工业土地开发商提供政策扶持。 “漕河泾园区就是榜样,立体化多层式园区开发模式符合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张建军认为,如今地方政府赋予园区太多的税收产出功能,不妨换个思路,只要赋予其承载功能。“松江可以打造自己的‘硅谷’,集聚大量的科技型小企业,按照概率论,这些企业里总能冒出部分优秀的企业。而企业一多,零税收、低税收的风险就能显著降低。”张建军还建议有序开放工业厂房交易市场平台,提高土地效益。(裴麟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