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委员会赴湘西考察学习
时间:2010-04-27
4月17日至22日,区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到湖南张家界、芙蓉镇、凤凰古城等地对旅游业发展进行考察,通过了解,三地政府在开展旅游事业、利用当地人文景观、地理优势、民族风情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一个相当好的旅游氛围,摸出了一条使当地百姓迅速致富的道路。现将考察中的点点滴滴汇总如下。 张家界地处湖南最西端,故称之为湘西,主要由土家族、苗族、白族等民族组成。由于山景秀美,水体清澈,素有天然氧吧之称。 张家界由于所处的地理因素,山路崎岖,交通十分不便,常年只靠澧水河维持着外来交往。改革开放以来,张家界市领导清醒地认识到,在工业欠发达、农业落后的环境下使百姓富裕起来,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凭借优越的地域优势开辟旅游产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张家界的旅游名声响彻省内外,拥有世界自然遗产、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首批5A级旅游景区等许多国家和世界级的金字招牌。据了解,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起来的张家界旅游业,目前已形成年接待旅游者超过1600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在100万人次以上的规模。 近几年,张家界在铁路、公路、机场建设方面发展迅速,投入了巨资,与世界级旅游城市标准的差距正在逐日缩小。旅游业的强势增长,带动了张家界地区经济的发展,张家界人清醒地认识到,要进一步做强做大旅游这块蛋糕,还必须增强和穿插地域文化。张家界市委书记胡伯俊认为:文化是旅游的基础,没有文化的经济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旅游是形和体,文化是魂。张家界最大的特点和特色是自然生态,绿水青山是实现旅游科学发展的底线;打好民族文化牌,以创新旅游文化是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由之路。只有处理好生态、经济、文化共融和协调发展的问题,才能加快旅游的品质升级,在建设世界旅游精品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风采。在这种科学发展的思路下。张家界开辟出了魅力十足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加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包装与推销。除了在各种媒体上发布各种旅游信息外,还邀请国内外知名作家及书法、摄影、体育、户外等协会联手,形成良好的市场舆论外,提高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截至今年9月,张家界市景点累计接待游客124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08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9.1%和10.8%,接近历史最好水平。在韩国,许多人把到到湖南张家界旅游当成子女送给父母的最好礼物。来张家界旅游已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和一种时尚。2006年,韩国人共有36万多人次来张家界旅游,占全湖南张家界市接待境外游客数量的80%。时至今日,张家界已经把境外旅游市场延伸到日本及至欧美,“韩流”已不再一枝独秀,各种肤色的友人到处都可寻觅。 当然,张家界人也为今天这个繁茂的旅游市场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有效解决游客的吃、住、行等问题,各景区在开发初期相继建设了一些旅游接待设施。随着湖南张家界名气大增,不少人开始圈地,宾馆、饭店和大小不一的棚点相继出现,1998年,充斥在景区内的建筑面积已超过36万平方米,违章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在武陵源进行五年一度的遗产监测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随后的三年时间里,湖南张家界开始了一场吸引众人目光的“世纪大拆迁”,开始为景区大“整容”,拆除违章建筑,搬迁景区居民,恢复景区植被。在各级领导的努力下,付出了几个亿的拆迁费,同时也为张家界人保下了这个造福子孙后代的金饭碗。如今的张家界已经实现了发展与保护齐头并进,一位记者曾深有感触地说:张家界人为他们这个‘饭碗’所作的努力令人感动。 芙蓉镇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酉水之滨,距县城51公里。原为西汉酉阳县治所,因得酉水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达洞庭,自古为永顺通商口岸,素有“楚蜀通津”之称。享有酉阳雄镇、湘西“四大名镇”、“小南京”之美誉。 芙蓉镇不仅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也是融自然景色与古朴的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又是猛洞河风景区的门户、一个寻幽访古的最佳景点。四周是青山绿水,镇区内是曲折幽深的大街小巷,临水依依的土家吊脚木楼以及青石板铺就的五里长街,处处透析着淳厚古朴的土家族民风民俗,让游人至此赞不绝口,留连忘返。胡绩伟先生游览猛洞河和芙蓉镇以后作词赞道:“武陵山秀水幽幽,三峡落溪州。悬崖壁峭绿油油,悠悠荡华舟。烹鲜鱼,戏灵猴,龙洞神仙游,芙蓉古镇吊脚楼,土家情意稠。” 芙蓉镇不仅景观秀丽,民族风情浓郁,还是电影《芙蓉镇》外景拍摄现场等人文景观。古镇的石板街远远望去,像一本线装古籍的书脊,记载着静谧而又稳重的酉水故事和吊脚楼楼里楼外的悲欢离合。 现在的芙蓉镇根本就不是真正的芙蓉镇,是地处湘西山凹的酉水旁的一个小村庄,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主要靠村旁的一个小渡口来维持营运。几十年来一直默默无闻,直到谢晋的名片《芙蓉镇》之后才名声鹊起。当地领导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大肆进行宣传包装,几乎把沿街的每个地方都改成了供游客购物的商店。各种民族文化饰品和当地风味小吃琳琅满目地几乎沿伸到街的尽头,丰富的土特产引起了大量游客的购物欲,使这个地区的百姓迅速地富裕了起来。据当地导游介绍,旅游业确实可以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由于游客人数的增多,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挖掘出了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使许多以前不为人知的民族文化有了呈现面目的时光,也使当地许多珍贵的农副产品有了买卖的市场,为当地的百姓增加了无穷的收入。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穷乡僻地,现在这里人均收入几乎已达千元。 凤凰古城坐落在湖南湘西自治州南部,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据《凤凰厅志》记载:“凤凰之名因山受”。在县城以西五十里有一名山,其山处于群峰之中,形状若鸟,昂首展尾,人们为取吉祥,称为凤凰山。凤凰古城存有大量的文物古建筑和古遗址,唐朝旧县治黄丝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城之一。凤凰城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凤凰县的县城,它紧邻沱江而建,吊脚木楼布满山坡。古城依山傍水,清澈的沱江穿城而过,之内可以品尝到凤凰血粑鸭、苗家菜豆腐、糯米酸辣子、社饭、湘西米粉等民族美食。 多年来,在凤凰古镇政府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的发展下,到凤凰古镇的游客日渐增多,发展态势良好,特别是凤凰乡村游,因其特殊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民族口味,发展势头迅速。2008年乡村游共接待游客205万,实现旅游收入9.5亿元,分别占全年总量的48%和49%,形成了凤凰古镇游、凤凰古镇乡村游“两分天下”的发展格局。目前,凤凰古镇间接从事乡村旅游行业的村民达20000多人,直接从业人员500多人,凤凰古镇乡村游景点村民人均增收2400元以上,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新途径和“一业带三业”的最好门路。 古镇政府依据凤凰旅游总体规划,拟再以勾良苗寨、老家寨苗寨、香炉山苗寨、苗人谷景区、冬就古苗寨等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为中心,对苗家山歌、苗族技艺等民族艺术进行有序开发和保护,在沱江泛舟、南方长城、天下凤凰篝火堂等景区设立了苗家歌舞和民族文化的节目看点,提升了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经济的关联度,激活旅游业和民族文化资源对接。同时,将苗族文化、喜庆节日、风味食品、竞技活动、生态观光农业有机结合,打造了“苗家乐”、“农家乐”、“渔家乐”等生态观光农业和人文旅游的生态旅游模式。 纵观三个地方旅游发展,基本上都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当地领导十分重视发展旅游事业,把发展旅游事业当作致富百姓的一条重要渠道;二是能抓住机遇,利用当地的人文景观、民族特色等文化氛围来包装和打扮自己,把自身的亮点来吸引游客;三是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当地政府十分注重民族文化的挖掘,把民族文化和旅游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条既具有山水风情又兼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走廊;四是注重环境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既致富了地方百姓,又保住了子孙的饭碗。 松江有山有水,也有地方文化,更具有千年的文化底蕴,在旅游事业的发展有人文景观的开发上,与他们有着相似之处,湘西旅游开发和利用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