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政协:关于“推动支持民营企业各项政策落实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监督建议
时间:2019-11-14
营商环境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杭州市党委政府一直高度关注营商环境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杭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提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工作目标。根据G60科创走廊九城市政协联合调研工作部署,杭州市政协从民营经济大市强市的实际出发,选取“政策落实”这一关键重点,围绕“推动支持民营企业各项政策落实,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主题,由经济委员会承办,在5月份组织开展专项集体民主监督。在此基础上,对杭州乃至九城市营商环境提出相关建议。 本次监督以《国务院关于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的通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若干建议》《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企业减负担降成本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重点,由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带队、两级政协93名委员参与,组成5个民主监督组,分赴13个区、县(市)和钱塘新区开展监督调研。监督组共实地走访企业93家,召开座谈会17次,听取属地政府工作汇报和110位企业主、商会组织负责人和政协企业家委员的意见建议。同时,商请市统计局选择了1000余家不同行业和规模的民营企业开展了问卷调查。本次监督坚持掌握情况与服务企业相结合,征求意见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各组共收集意见建议81条,企业反映问题69个,现场与所在区、县(市)部门协商解决或达成解决意向61个,向市级部门转送6个。 从监督情况看,我市各级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暨争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动员大会部署,凝聚支持民企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共识。有效落实国家普惠性税费优惠政策,研究出台本地惠企措施,提供“店小二式”服务。2018年减免涉企业各项税收1521亿元、社保费和非税收入45.2亿元,2019年新的减税政策正在落实中。民营企业对减税降负的获得感总体较强,受调查企业对降本减负政策满意度达99.5%,其中对降低税费负担、降低用能成本、降低用工成本、降低物流成本、降低融资成本、降低用地成本、降低涉企中介服务收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8项减税降负的满意度分别达到98.6%、98.3%、96.7%、97.9%、97.8%、97.7%、98.5%、99.6%。对杭州营商环境总体满意度达到99.7%。 监督过程中,收集到民企对我市政策落实和营商环境建设存在问题的反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企发展面临隐性障碍的问题仍然存在。企业反映: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项目竞标、参与混合所有制经营、享受政府优惠政策时,仍有“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的现象存在。如相比政府主导的园区,民企创办的小微园区处于政策弱势;“亩均论英雄”考核机制下,初创型民企难以找到成长的物理空间;政府采购中本地民企难有优先权;互联网金融出现一些问题之后,带“投资”字样的公司“一刀切”停批,但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措施跟进不快,与杭州打造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定位不符;金融机构“嫌私爱公”,民企融资难、融资贵;一些政府工作人员与企业“清而不亲”、不敢担当等等。 (二)民企成本负担较重的问题仍然存在。企业反映:对当前的减税降费效果,企业实际感受与部门自我评估存在一定差异。国家普惠的减税政策,部分外向型企业预期收益被外商或产业链下游企业获取,企业本身难以获益。省市出台对困难企业的社保返还政策,还可以更加精准。我市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已低于国务院相关文件要求的16%,要尽快明确过渡政策。我市廉租房、蓝领公寓数量不足、地段产城分离、申请难度大,企业自建员工公寓的“政策门槛”太高,特别是用工量大的民营企业蓝领工人队伍招人难、稳定难,人力成本高企。调查显示,目前在税费、用能、用工、物流、融资、用地、中介服务、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成本负担中,企业反映较重位列前三位的依次为用工(占86.7%)、税费(占58.6%)、用能(占26.1%)。 (三)民企办事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仍然存在。企业反映:政府的政策宣传服务还不够精准,特别是一些非普惠性的奖励政策,政企沟通的方式还可进一步改进,调查中有 59.2%的企业希望强化惠企政策宣传。民营企业开办容易注销难,同一区域企业相同内容评估或同一企业不同事项审批还存在材料重复、多次审批情况,涉企审批事项“最多跑一次”改革仍有很大空间。民营企业在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涉外贸易诉讼等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四)长三角区域营商环境建设需要加强联动。企业反映:营商环境不能因行政区域而差异化,杭州融合长三角一体化应重点推动区域营商环境一体化。当前,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之间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城际铁路、通用机场等还不够发达,车辆通行政策相互排斥,影响人员往来和物资流通便利性。九城市的环保政策各不相同,不能对企业转型升级形成合力。九城之间涉企审批存在信息互不联通、业务标准不一致、证照资质互不认可等情况。 各监督组通过听取企业意见,征求政协应用型智库建议,针对监督中企业反映的问题,对杭州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建议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政策投放的精准度。坚持竞争中性,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制定出台经济政策时,应听取国企民企两方面意见,探索企业家列席相关会议制度。加强对各类涉企政策的宣传,建立统一的政策发布平台,借鉴“个推”模式,按关联度分类“一对一”精准推送,确保企业对与本企业有关的政策应知尽知。搭建用好实时在线的政策呼叫平台,配套场景解读,提升企业对政策的应用率。 (二)进一步优化涉企审批服务。建立动态调整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把“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重点从减少数量转到压缩范围,压减涉企中介服务市场,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审批事项,针对企业注销、施工许可、跨境贸易等企业反映较多的痛点,进一步简化优化审批流程。大力推行“联合评审”“区域评估”“多评合一”和“无纸化多图联审”,提高评审效率。加快推进九城市之间审批互认。 (三)进一步缓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加强上市辅导,满足我市企业通过“科创板”融资需求。培育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专营机构,更多地创设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强对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杭州e通)的应用推广。充分运用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数据驱动手段,健全金融、税务、社保、水电煤气等数据共享,重塑传统信贷模式与流程,推广监管沙箱等技术,推动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落地。 (四)进一步关注企业员工住房问题。加快完善我市住房供给和保障体系总体设计,加大各类人才房、公共租赁房建设力度和供应比例,研究出台降低企业职工住宿成本相关政策细则,推动企业自建员工宿舍政策落地、扩面,对小微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园区的职工保障住房给予一定比例倾斜,缓解企业职工住宿难。对有突出贡献的非制造业企业高端人才,建议可同等享受杭政函[2019]42号文件中解决子女入学等政策。 (五)进一步重视初创民营企业培育。提升“双创”活动质量,增加市场主体数量。用好我市众创空间、孵化器发展国内领先的优势,完善支持民企创办小微企业园区政策,公平配置面向企业的要素资源,补足初创企业与成熟企业之间的政策空间,减少优质企业、项目外流。推动九城市之间建立统一的招商平台,发布产业导向、用工需求,引导企业正常流动。 (六)进一步提升民企减税降费获得感。在落实国家新一轮降本减负政策过程中,进一步简化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程序,确保应减尽减。及时向上汇报和研究解决落实过程中企业反映的实际问题,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根据我市产业发展实际研究出台本级降费减负政策。加大企业数字化改造力度,实现企业降本增效。 (七)进一步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能力建设,争取尽早建立杭州知识产权法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通过源头追溯、实时监测、在线识别等,提升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力度和精准度。加快建立知识产权领域信用联合惩戒机制,提高侵权违法成本。针对当前民企参与国际贸易诉讼能力弱、成本高等问题,研究建立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控预警机制,开展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体检,推动行业协会组建跨企业法律维权团队,增强民企“走出去”的信心和能力。 (八)进一步支持民企创新研发投入。整合优化科技专项文件,建设良好的创新驱动政策环境。建立开放式创新资源共享与服务交易平台,降低小微民企创新成本。加大民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支持,提高加计扣除比例和对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的补贴力度。研究支持民营企业参加省市重点科技项目,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推动九城市采购企业产品服务互相优先,做到“首台套”互认。 (九)进一步推进九城市基础设施联通。杭州要勇于扛起积极推动长三角特别是九城市营商环境一体化的提当,利用长三角、九城市、杭州都市圈等各层级会议载体,呼吁和带头做好融合发展的各项工作。要落实国务院部署,尽快完成取消高速公路省际收费站工作。打通交界区域断头路,加快现有高铁、高速项目建设进度,根据实际需要规划城际铁路、通用机场等新的交通项目。探索长三角车辆限行优惠政策,进一步提升长三角人员往来、物资流通便利性。 下一步,市政协将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精神,贯彻《杭州市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行动计划》,组织政协委员持续关注营商环境建设,做好九城市政协金华会议的参会组织工作,学习兄弟政协经验做法,加强交流,为持续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集智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