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合肥市政协委员 华青梅--大力推动低碳技术研发应用 努力构建绿色建筑产业链

时间:2022-10-09

合肥市政协委员  华青梅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今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进一步强调,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2020年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显示,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为21.1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21.9%,其中建筑空调系统能耗占比60%以上。

科希曼电器是一家专注于建筑冷暖系统清洁能源运用,集空气源热泵空调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科希曼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在空气源热泵空调的高能效、节能技术上做了许多探索,实现了各类建筑供能面积一千万平方米以上,一个采暖季可节约用电1.4亿度,可减排二氧化碳1.396亿吨。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持续增长的时期,可预见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将拉动城市建筑存量的不断增长。在碳中和实现过程中,如何实现建筑产业的低碳发展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作为企业家,我们充分认识到在双碳目标形势下建筑低碳排放的必然性和紧迫性,但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发现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在建筑设计阶段对后期建筑运行中清洁能源的运用考虑不足,现阶段清洁能源产品性价比不高,政策的良性导向落实不够,等等。就如何推动建筑产业低碳化的同时实现优质高效发展,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实施创新驱动,聚焦低碳技术研发

企业作为最主要的市场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要践行者。建筑产业的配套产品低碳化、清洁化、高效化转型发展的核心,必然要靠持续的科技研发和创新。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配套商企业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节能和低碳技术,提高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及创新成果转化,加快清洁能源、储能节能等关键技术突破,提高配套产品的经济性和可靠性。

二、组建产业平台,促进联合协同发展

建筑产业低碳化仅仅依靠某一个企业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区域产业联盟优势,组建产业内的合作共商平台,发挥集群优势,在建筑产业的全生命周期同步推进上下游产业链的源头减排、过程减排、末端减排。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构建多能互补的新格局、全生命周期生态经济体系,持续推动整体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三、政府扶持引导,推动全产业链转型升级

在低碳化发展的背景下,除了市场化推动,更需要通过政府对低碳技术应用的政策支持,引导建筑产业供应端与生产端产品品质和研发实力双提升。切实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既可以让地产公司愿意购买配套使用低碳产品,又可以使低碳产品生产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销售上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形成多方共赢格局。上海市的做法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

十三五期间,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专项扶持办法》,对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等六大类项目按照相应标准给予每平方米15-300元不等的补贴。其中,新增并重点扶持超低能耗建筑,调整了装配式建筑补贴方式,单个示范项目最高奖励600万元。通过一系列导向性政策扶持,上海市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市已创建或梳理储备的绿色生态城区共计27个,总用地规模约为83平方公里。

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先进城市的经验,让产业内企业及时了解政策、对接政策、运用政策,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为支撑点,补短板强弱项,聚合多种资源主动向低碳产品配套靠拢,提升行业转型速度。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任务的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趋势已成必然。行业发展低碳转型是打破惯性思维、应对环境变化的挑战,更是主动作为、重塑核心竞争力的历史机遇。因此,推进双碳,既是企业应对产业变革的关键举措,也是影响未来发展的战略抉择,将奠定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优势。对企业来说,唯有顺应时代,主动求变,持续创新,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