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巍巍太行 精神永在 ——松江区政协机关党支部赴大寨、红旗渠考察有感

时间:2012-08-01

 

巍巍太行山,绵延上千里,它气势磅礴宛如一条巨龙,纵卧在祖国北方广袤的大地上。几千年来,这里产生过许多动人的远古神话: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以其永恒的魅力昭示着后人。而今,大寨和红旗渠这两个令她无比骄傲的宠儿为之续写着感天动地的新篇章。建党91周年之际,在刘健副主席的带领下,松江区政协机关党支部的全体党员有幸赴两地参观考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洗礼。五天的行程很短,收获却很多,大家带回了一种叫精神的东西,沉甸甸的……
 
大寨是太行山麓松溪河畔的一个小山村, 1964年,一句“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使大寨成为自力更生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的样板向全中国农村推广,从而也让大寨在全国乃至世界闻名。党员同志们满怀着对历史的追忆,首先来到虎头山森林公园,参观了周恩来纪念亭、大寨展览馆、奇石馆、瞻仰了陈永贵墓地、郭沫若纪念碑、作家孙谦纪念碑、狼窝掌梯田等红色景点,然后参观了陈永贵故居、俯瞰了大寨的村容村貌。参观期间,大家详细听取了大寨的今昔变化和发展情况的介绍,真切地领略了陈永贵、贾进才、郭凤莲等一批老共产党人的风采以及大寨人的艰苦创业史,同时也看到了改革开放后大寨人的勤劳致富。今日的大寨,依然带着红色时代留下的痕迹,更保留着那份战天斗地的精神。映入眼帘的是,层层梯田错落有致,田田池水水波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葱葱,处处果园硕果累累,一排排新建的住房,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大寨人民依靠特色产业和旅游业,建立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红旗渠是太行山腰的“人工天河”,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劈山填古而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丰碑,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的,红旗渠的确是一个奇迹!红旗渠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建成,历时10年。总投工3740.2万个,总干渠长达70.6公里,干渠、支渠和斗渠总长度1520多公里,削平了1250个山头,打通了211个隧道,挖土石方1818万立方米。同时,修建小型水库48座,塘堰346座,各种建筑物12408座,架设渡槽157个,还建起了扬水站、水电站等等。当时,新中国成立只有10年,尚属“一穷二白”,科学技术落后,没有任何现代化施工手段,这样一条人工天河基本上是靠人一锤一钎干出来的,期间还历经了“文革”十年的曲折及影响。在重重困难的情况下,建成红旗渠如此宏伟的工程,实在是可歌可泣的壮举!在红旗渠纪念馆,党员同志们几乎是噙着热泪听完了导游的讲解,修建红旗渠过程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场面、可歌可泣的故事让大家的心情一度沉重,不断地被那些伟大的生命和感人的事迹所震撼。
 
通过参观考察,大家认识到:
一、一定要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无论是在大寨的建设过程中,还是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我们的党都首先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成为带领群众前进的坚强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红旗渠兴建伊始就注重党员、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使党员干部正确认识修建红旗渠的意义,自觉成为修渠的宣传员、工作员、战斗员,成为走在前列的带头人。每一个党员都充分发挥了先锋战士的作用,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在大寨,讲解员用当地方言说着“火车跑得快,全拼车头带”、“干部、干部,要先干一步,不先干一步,还叫啥干部”等大寨人的成名语录,听起来通俗的语言却道出了极大的道理。
 
二、一定要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寨属土石山区,全村土地不到八百亩,百分之九十挂在山梁、山嘴、山坡上,既不耐寒,也不耐涝。大寨党支部带领群众,不甘现状,直面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集体的力量,征服了穷山恶水,大规模的改变了生产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寨的面貌。在太行山上建成了一个新大寨,成为全国农业、农村的一面红旗。红旗渠建设中,群众按受益面积出工,自备工具,自带口粮。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造,节约每一分钱。整个红旗渠建设总投资6865万多元,其中国家资助1025万多元,仅占总投资的14.94%。更为值得称道的是,在红旗渠建设的10年中,没有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人挪用建渠物资。这不就是我们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吗!
 
三、一定要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大寨人民在同自然作斗争,建设山区的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是很大的,而当时全村只有五十多个劳动力,集体经济又刚刚建立起来,财力、物力都很单薄。但是,大寨在党的领导之下,坚决依靠群众的力量,一块一块地垒石头,一担一担地挑泥土,把大寨的面貌改变了过来。在红旗渠的建设中,每一寸渠道、每一个涵洞、每一个渡槽、每一座桥梁……,都饱含着人民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建渠10年间,参加建设的民工约30万人。领导、群众、技术人员同心协力,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遇到问题同群众商量,相信和依靠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没有群众的愿望和创造,就不会产生修建红旗渠的设想;没有广大群众的苦干精神,也就不可能建成红旗渠。红旗渠的建设,就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从大寨到红旗渠,一路走来,政协机关的党员同志们被默默地触动着、被深深地感染着,也在认真地思考着。大寨精神、红旗渠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何以会感染、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而每一位党员心中都有了相同的答案。今后,就要用这种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励党员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就要用这百折不挠的顽强作风,激励党员勇于克服困难加倍努力面对未来;就要用这种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激励党员为松江政协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调研科 郑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