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公共空间教育增强规则 意识的建议
时间:2020-02-12
苏正洪
在近年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过程中,全区市民共同努力,文明素质大幅提升,但仍有一些不文明特别是缺乏公共意识的现象比比皆是。如,行人看到红灯亮起时,仍然闯过去;在公共场所无视禁止吸烟标志,依然吸烟;共享单车被上锁私用、乱停乱放;遛狗不拴狗绳;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景区里破坏公物,乱刻乱画,攀折、损坏花草树木,踩踏毁坏绿地;小区楼道里乱堆乱放;广场舞高分贝噪音扰民;在全国,飞机上有乘客把脚放在小桌板上;在音乐会场或者电影院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吃自助餐多拿多占;乘坐高铁霸座、抢座,大庭广众脱鞋脱袜;尤其是不仅前发生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一个不守规则的乘客抢夺方向盘,让15条生命瞬间逝去;还有中国公民到国外旅游不顾形象的陋习等等,反思这些日常低素质的行为,其基本原因往小处说好像是缺乏公共空间的基本礼仪,没有在公共空间尊重他人的习惯;往大处说实质上就是缺乏公共空间意识,缺乏规则意识。公共空间意识的背后,也是在现代化之路上国民素质的大考验。鉴于此,建议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契机,由区文明办牵头,会同教育局、各街镇和公安分局等部门在全区市民中开展公共空间教育增强规则意识,提升文明程度。 一、提高公共空间意识认识 倘如在公共空间缺乏自我约束,则会妨碍公共秩序,而公共空间遭到破坏,到头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要深刻明白公共空间意识的重要性,因为它关乎社会文明风气的形成,也直接关乎你我他的切实利益。“公共空间意识”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其中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观念,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体谅别人即体谅自己的“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公共空间意识事关个人的文明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也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尊严。 二、积极开展公共空间教育 前述一些公共场合未曾改变的陋习,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中国文化在“公共性”上的缺失。在我们的教育里,也长期疏于公共空间意识的教育培养。从学校到社区,应重视公共空间的礼仪教育。可以利用学校课堂、社区市民文化中心、居(村)民委员会以及地铁等公共场合开展公共空间知识教育,从娃娃抓起,成年人更要以身作则,把公共空间文明礼仪的培养成为一种行为自觉。着力培育规则意识、提升文化追求、涵养公共精神,谨记在个人之外,还有社会;在私人领地之外,还要敬畏公共空间。通过教育等方式,构建起公共空间的文化环境,培养累积起公共空间的意识。 三、着力培育增强规则意识 培育公共精神、涵养公共文明。公共文明的程度,标注着现代社会的成熟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可以说,捍卫以法律和公序良俗为基础的规则文明,每个人都需要尊重规则、敬畏规则。对违反社会公共秩序、不守规则的霸座等行为,公安部门应加大处罚力度。将法律的强制力作为开展公共空间教育增强规则意识的后盾。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意识正是对自身行为的约束,进而也表现为对他人权益的尊重。 四、大力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加强公共空间教育增强规则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多方合力、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加强社会舆论监督等多措并举方能奏效。当我们的社会氛围,维护社会公序,能对不守规则的行为尽快给出否定评价和制止行动,如重庆万州公交车上的乘客能对一个不守规则抢夺方向盘的行为予以制止,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所以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压缩公共空间不文明的行为,那么公共空间意识、规则意识就会显著增强,社会文明程度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主办单位:区文明办 办理结果:解决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