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下吸引高素质 教育人才的建议
时间:2020-01-13
农工党松江区委
《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的发布,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向新的时代。长三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发展,互联互通的大交通网络,沪苏湖合高铁全面的建设加速,未来上海与长三角城市的同城效应将进一步扩大。同时,随着G60科创走廊3.0时代的到来,“一廊一核多城”总体布局的设定,松江,将成为向东承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和先进制造功能、向西辐射江浙皖腹地的枢纽和要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快松江教育的步伐,吸引高端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教育人才,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师德师风高尚、专业水平扎实的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进一步提高我区教育质量,是我们亟需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我区教育人才队伍现状
截止2017年底,松江区学校总体情况
截止2017年底,我区学校总数133所,其中幼儿园54所,小学38所;初中30所;高中6所;成人职教学校16所;其他(开大、教师进修学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12家。
截止2017年底,松江区教师情况
我区共有教职工9526人,其中专任教师8888人,男教师2206人,女教师6682人,拥有中级职称4136人,高级职称787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678人,其中博士5人。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1、女教师占绝对多人数;2、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占比小;3、45岁以上教师占30%,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够合理;4、研究上及以上学历占比不超过2成,高学历教师占比小。
2017年及2018年,松江区新招聘教师情况:
上述表格中数据显示,新招聘教师中非沪籍人员,2017年,占69.1%;2018年,占66.7%。在职引进教师,2017年,占9%,2018年,占11%。研究生及以上学历,2017年,占38%,2018年,占38%。211大学毕业,2017年,占29%,2018年,占24%。新招聘教师的学段分布,幼儿园,2017年,占34%,2018年,占24.6%;小学,2017年,占38%,2018年,占42.6%。 经过以上数据显示,1、非沪籍教师成为我区新招教师的主要来源;2、新招聘教师中,在职引进教师占比小;3、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不足50%,新招聘教师整体素质;4、211大学毕业教师生源不足三成;5、新招教师主要服务于幼儿园及小学教育阶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问题 1、男女教师比例失衡明显。从大数据来看,我区教师男女比例失衡严重,但分学段而言,男女教师比例,小学为1:3,初中为1:2,高中为2:3,这几个学段的男女教师比例尚处在一个正常的数值,男女教师失衡的问题在幼儿园阶段尤为突出,比例为1:30。 女教师所占比例过高,首先对学校的人事安排带来了冲击,学校日常管理、后勤、教辅等岗位,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夜间值班等,女教师很多时候都不便安排。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女教师因为怀孕休假等原因,也给学校的教学安排带来新的难题。 男教师,在孩子接受教育的处级阶段起着作用的作用。大多数男性在课堂教育中会给男孩子带来一种果敢、坚毅、敢于冒险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对孩子的影响,在人生的某一个或者几个阶段,其实是至关重要的。 2、高级职称教师占比小。在我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总人数不足一成,具体分布为,高中254人,初中249人,小学113人,幼儿园,17人,成人职教51人,其他86人。高级教师主要集中在高年级学段,全区38所小区,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平均每所小学不足3人。近几年,区教育部门已经加大了对于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的引进,但这个数量远无法满足我区日渐增长的学生数量。 3、存量减少增量不足。根据调研获悉,我区每年因退休、离职、辞退等原因离开教师岗位的人数与新招入人数基本持平,教师人数实际增长率基本为零。但是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近两年,我区每年都有新建学校数量逐步增加,这就意味着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教师存量的减少,学生数量的增加,势必加大的教师的工作量,和学校的管理难度。 (二)主要原因 1、二胎开放,基础教育需求加大。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开放,受冲击最大的两个领域一个是医疗领域,紧接着就是教育领域,紧接而来的学龄前教育需求量成直线上升。就我区而言,近年来,新建幼儿园成逐年递增趋势,即便如此,大班化情况依旧严重。 松江,地处上海西南角,因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外省来沪定居的首要选择,大量的非沪籍人员来松定居,主要集中在九亭、泗泾等与上海市区距离较近的地区。外加佘山、泗泾等地大型居住社区的投入使用,大量的原市中心市民搬入松江,形成了工作在市区、居住在松江,子女教育在松江的模式。大量的导入人口,给松江的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居住人口的分布密疏有别,使得教育资源在松江的北部和南部形成鲜明反差。如,叶榭镇,现有幼儿一所,而泗泾地区,已经扩建至泗泾八幼。 2、外因诱导,师资流失。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使得人们的观念不断的改变。从前,人们追求工作岗位的稳定和长久,选择教师作为终身职业的不在少数,而今,尤其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踏上社会,人们更多的是追求工作的幸福指数和自我认同感,稳定的工作职位已然不能成为长久吸引的唯一指标。 在编教师作为事业编制单位工作人员,各个地区在收入上虽有高低,但就以长三角地区做比较,差距并不大。造成教师流动的主要外因,可概括为两大类。 (1)就业环境 教师的就业环境主要包括所在学校的硬件设施,学生的生源质量,学校的声望,部分老师尤其看中本校校长在教育领域的号召力,等等这些因素组成的教师工作环境,是教师选择这个学校或地区的重要参考因素。 (2)生活环境 教师居住地区的消费水平,房价水平,教育及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生活基本保障和城市基础建设,也是教师选择该区域的重要考量内容。 就我区而言,地处G60沿线,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网络,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高消费、高房价,也使得很多就业者望而却步。松江目前的房价均价大致在38000元/㎡,与松江1小时车程的嘉兴,房价均价在16500元/㎡。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无房不以为家”,买房是很多选择在上海打拼的首要考量。同为教师,相差无几的收入,但在房价上却翻了不止一倍,就非本地毕业生而言,两地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松江的房价与上海市区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但与长三角周边城市相比,并不占优势。从调研来看,近几年入职又离职的新教师中,居高不下的房价,是他们选择离开松江教育的一个首要原因。 三、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完善高层次教育人才队伍 从我区近两年的新招聘教师数据来看,应届毕业生是主要师资来源,年轻人有活动,有冲劲,是行业的未来和希望,但新人势必存在着经验不足等问题。诚然,好的毕业学校,高的学历,是用人单位选择录用与否的重要参考,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本身也是教师身上重要的宝藏。在进行新教师招录和教育人才引进上,教育部门应该多方位考虑,从完善我区教师结构,平衡学科间教师分布等因素全方位综合考量,对部分拥有经验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条件放宽。 加大教育人才引进力度,做好高层次教育人才储备,是我区一直在努力落实的一项工作。面向国内外招聘学科领军人才及专业技术骨干,落实高端人才引进的有关政策,提供个性化的引进政策。吸引区域外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优秀骨干教师到本地从事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优秀教育人才引进政策,在引进教师的落户、专业技术职务聘用、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给予优惠政策。 完善高层次教育人才队伍,引进是好办法,但不是唯一渠道,从我区年轻教师抓起,才是长远之计。区教育部门可以适当鼓励在职教师进一步进修和深造,尤其是重点学科和教师稀缺的学科,从已经拥有的人才资源进行进一步的业务优化和培训,花时间和经历培养本土的优秀教师,以优带新,薪火相传。 (二)因地制宜,创新机制,增强归属感 结合松江教育实际,制定适用于松江区情发展的教育人才发展计划。充分利用松江大学城有利优势,对于紧缺学科,可以有针对性地与大学城学生签订定向培养计划,实行“毕业即就业”。与大学生提前签订结对协议,在大学生学习期间给予奖学金,一但毕业即招录至对口学校,投入教育事业。即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同时,也为我区的教育事业提前做好人才储备工程。 即要实行“高薪引优才”,同时也要“就地取才”。对于本区内的优秀教师,尤其是优秀青年教师,加大培训力度,在加强业务培训的同时要增强他们对于教育事业的认同感,增强他们对于教师职业的崇敬之心。从本质上,让教师热爱自身的工作、尊重自身的工作,投身教育事业,实现自我价值。 关注我区南北地区人口分布密集差距,作出合理调整,将生源稀少地区的教师资源往生源集中地区进行统筹调配。对于生源较少的学校,进行合理的整合、合并,减少可能出现的教师资源闲置问题。 创新管理机制,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树立典型,加大宣传。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支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对在基层岗位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奖励。设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资金,重点用于骨干教师考核奖励和名教师、名校长培养提高。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用好用活农村教师津补贴政策,完善学校内部人员收入分配关系。提高教师待遇,进一步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切实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在加强与周边城市交流学习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教育人才交流交换机制,尤其是教育管理人才,如建立健全校长激励机制,对于教育管理人才即要实施“请进来”战略,更要实行“走出去”的计划,尤其是将教育人才派往国外教育管理理念发达地区进行学习和深造,将新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融入松江的教育事业。
主办单位:区教育局 办理结果:解决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