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建议
时间:2021-02-20
关于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建议
民盟松江区委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松江同样面临着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复杂性、多变性和突发性社会问题,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与处置正成为现代社会治理中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 一、主要做法 (一)基本形成社会治理新格局 坚持党建引领下自治、共治、德治、法治一体的社会治理模式,初步构建以网格化管理和多部门联动为支撑的城市管理新体系。深入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全力做好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工作,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分级管控双重预防机制。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形成全流程管控、全行业保供、全空间覆盖的“三全”工作机制。 (二)不断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通过创新社区治理机制,强化分类施策、精准服务,不断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如中山街道“三级社区”管理及综治、警务、网格“多格合一”工作融合机制;小昆山镇“微警通”微信小程序和“阳光村务工程”;岳阳街道“家+睦邻”社区治理新举措等,生动践行了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 (三)“一网统管”赋能城市治理 围绕“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的目标,全力构建区、街镇两级城市运行体系,实体化运作居(村)城运工作站。初步建成城市运行生命体征的公共管理平台,接入各领域视频1.3万个,实现重点场所实时通览。依托“一网统管”城运平台和政务微信,进一步优化基层网格化管理,完善联动联勤机制,提高跨部门协商会商能力,实现城市治理问题及时发现,高效处置。 二、存在问题 (一)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基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未能形成深度融合,基层单位以有限的精力疲于应付各种运动式的治理任务,群众主体作用未能有效发挥。疫情应对过程中也暴露出风险防范、评估与预警机制、物质保障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二)智慧化治理水平不高 城市运行数据中台、AI中台等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一网统管”城市大脑枢纽作用未能有效凸显。相比中心城区,依托信息化手段支撑社会治理的能力有较大差距,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仍以被动发现、查缺补漏为主。 (三)信息共享互通依然存在壁垒 存在数据壁垒,数据上下流动,横向流动不通畅,条块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机制。数据格式不统一,数据安全管理和规范使用制度不健全,数据泄露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四)各部门缺乏高效的联动机制 城市基层治理任务繁重,需要统筹各部门力量协调处理。而各部门各自为阵,政府职能碎片化,导致无法在日常的基层治理和应对突发事件时形成合力,存在职责不明、机制运作不畅,缺乏统一指挥等问题。 (五)应急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由于公共突发事件逐级上报层级多、审批时间长、网络信息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相关决策指挥反应迟缓,错失最佳处置时机。同时,应急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社会动员、应急资源配置与征用、市场化力量参与等机制不健全。 三、工作建议和对策 (一)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 一是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要以党建引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强化各级党组织的作用。持续推动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完善协商民主,推进扁平化管理,形成社区治理合力。二是坚持法治保障、德治先导、自治强基,加强社会力量组织动员,推动现代社区共同体建设。强化群众参与支持,完善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依托的联动机制,推动共治平台的联动衔接。三是将疫情大考中的经验教训转化为有利的政策指导,以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联防联控机制,探索各治理主体间合作治理以及协同效用最大化机制。 (二)进一步发挥“城市大脑”枢纽功能 一是坚持“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的目标,利用智慧公安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推进数据中台、AI中台等平台建设,优化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布局,逐步夯实“云”“数”“网”“端”基础设施。二是加快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以大数据和智能算力倒逼体制机制变革,推动治理流程再造。聚焦社会治理难点堵点和群众“急难愁盼”,加快开发各类应用场景,布设更多的神经元和感知设备,应用智能化分析和预警预测手段,实现“观管防”有机统一。三是全力推进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建设,按照平战结合的设计,“平时”对日常公共卫生相关状况进行风险监测与预警,“战时”对疫情进行动态跟踪、指挥和处置。 (三)进一步发挥数据赋能作用 一是通过对各部门、各领域数据资源的汇聚、整合、开发,构建城市体征指标体系,多维度、多形式地促进数据资源为社会治理赋能。破除网格“数据孤岛”,注重基础数据植入,包括社区的人、地、建筑、设施、企业等数据,保持动态更新。二是在区级层面建设标准化的数据标准,包括数据格式、数据接口,为后期实现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数据接入提供基础。三是切实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健全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规范,构筑坚实的网络安全防火墙。严格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针对敏感数据使用要建立“数据安全屋”,确保数据资源规范使用、安全可控。 (四)进一步加强部门高效协作 一是突出一网统管的牵引作用,在保持各部门原有业务系统、工作格局的同时,把分散的各类管理资源整合集成到城运系统平台,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挥体系,实现资源聚合、力量融合。二是加强区、街镇、网格、社区(楼宇)联动联勤,大力推动网格耦合、力量整合、功能聚合、衔接配合、流程闭合、服务汇合,推动城运、警务、综治等网格“多格合一”,结合街镇执法体制改革,组建7*24小时专业网格力量,提升高效治理能力。三是把强化公共安全、保障群众权益、完善公共服务作为社会治理落脚点,强化线上联通与线下处置协同,实现从“预见、预知、预判、预警”到“处置”的闭环管理。四是做实村居城运工作站,激活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兜牢民生底线,广泛发动各类群防群治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五)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一是将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纳入基层治理体系范围,建立健全及时高效的风险监测、研判、评估机制,涵盖突发疫情、警务、消防、防灾减灾和群体性事件等,定期组织跨部门演练,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预期性。二是加强和完善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应急资源信息库。借鉴国外防灾型社区建设理念,加强应急宣传普及,划定动员层级,明确市场、社会和群众在应急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三是完善应急物质配置和征用机制,充分利用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多元储备方式,实现有效的动态储备体系。将大型物流企业纳入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应急物资正常调度。
执笔委员:王一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