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挥大学城高校科研人才资源优势的建议
时间:2021-02-20
关于发挥大学城高校科研人才资源优势的建议
致公党松江总支
随着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升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建设与发展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松江大学城地处科创走廊策源地,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松江重要的人才高地,如何充分发挥大学城高校科研人才资源优势对于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 当前,东华大学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学科领域与G60重点发展产业较为匹配,尤其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均有对应专业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两所高校均与松江区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聚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东华大学近两年与九城市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9个,开展重大产学研项目63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联合8所G60沿线高校,牵头成立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建立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但是,在推进地校合作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校科研成果与实际产业需求存在差异,成果转化距离不止“最后一公里” 主要表现在以中青年科研人员为主的高校人才缺乏将理论和基础研究转化为实际产品的能力,而企业在科研成果早期阶段介入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双方合作局限在以购买技术与专利为主,合作研发共同培育较弱,进一步弱化了高校科研成果快速向企业转移。 (二)高校内部行政化,缺少成果转化“中介”,拓展手段较窄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人力不足,对于内部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归集整理,无法通过内外衔接协助科研成果“走出去”,成果转化目前主要依赖企业“找上门”和其他方式对接,缺乏长期固定的合作对接模式或者有力的对接平台。政府层面受限于科研成果的高度专业性,也无法通过单一部门和人员扮演校企对接的“中介”角色。 (三)地校合作政策操作性不够强,地校双方信息不畅 在科创资源共享方面,各高校科研单位相对封闭,科研资源内部无法集中,在无政策和利益驱动的情况下,推进区域科研资源共享缺乏积极性;在产学研用管理方面,区级层面没有专责部门系统化掌握大学城内科创资源,数据“碎片化”严重,没有专职人员对高校进行长期科研成果挖掘与对接。 (四)平台建设对接不够深入,高校参与度较低 如长三角G60联席办开发的“G60科创云”建设初衷和平台规划都基于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但实际使用过程中缺乏线下、长效的对接机制和队伍,导致高校一线科研人员对平台不够了解,从而严重降低了大学城高校科研资源的参与程度。 二、意见和建议 (一)健全政策体系,明确实施细则 在松江区重要发展规划的制定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的目标设计中,将大学城科创高地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充分挖掘高校科创人员资源;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协调,打破高校“所属地”概念,给予更加明确、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增加高校的地域归属感。 (二)加强交流沟通,完善合作机制 1、借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办公室模式,建立地校联席会议制度,将区内相关职能部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展部门与高校科研负责人联合起来,定期沟通探讨,公开区内重要平台建设使用情况。 2、依托联席会议定期召开高校科研成果分享会和企业研发研讨会,召集相关领域学者和企业共同参与。高校分享最新科研成果让企业和地方部门参与探讨产业化路线,企业提出技术瓶颈及产业化需求,推进高校科研方向精准化。 3、建立高校科研相关负责人与区级职能部门人员对口挂职锻炼机制,有助于了解双方需求,增加互信了解,快速推进合作。 (三)加强共建共享,盘活高校资源 1、加强高校、园区、政府多方共建,第三方服务机构协作的模式,依托智慧平台,利用整体优势调动社会资本进入,进行科研成果培育。通过平台智能匹配、人工参与评价、专业团队辅助推进的进阶式模式,增加科研成果企业触达率,提升校企合作几率。 2、共建科研成果采集、转化服务中心,组建多方团队实现校内专家技术评估、投资专家价值评估、企业专家转化落地评估、商务专家配套服务的全流程模式。利用第三方的专业服务优势,协助科研人员完成企业成果转化对接。 3、整合大学城整体资源,激活各个学校优势活力,将法律、外语、贸易、财会人才引入成果转化全流程,使大学城人才全面深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发展过程。 4、积极鼓励、扶持高校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提升整体科研学术氛围。 (四)建立数据中心,打破信息壁垒 1、构建基于松江大学城高校范围的统一科研成果数据库,打破目前松江大学城高校科研成果校园外部数据真空,并通过接口与“G60科创云”直接打通,做到对高校科研信息及时、全面掌握,有助于快速推进校企合作对接。 2、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科创云平台建立线上沟通模式,将高校、地方、企业沟通线上化、即时化;对平台内科研成果进行指标量化,为后期智能需求匹配做铺垫;增加项目孵化组,将可能配对的成果和需求进行项目化匹配,发现转化合作可能;构建项目组,将参与方资料信息共享,同时引入各方面人才,提供转化分析、价值评估、法务支撑和财务测算和资源对接等。同时,阶段化引入投资机构等其他外部力量,充分利用全平台资源优势,为成果转化提供金融支持。
发言委员:史向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