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委员建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聚焦“6+X”产业集群 积极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新高地

时间:2025-03-21

一、背景及意义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经济活力,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松江区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智慧安防、卫星互联网、信创等“6+X”产业领域取得了瞩目成就,形成了具有高辨识度和强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但是,伴随疫情、去杠杆、降维打击、地缘政治局势不稳定、国际形势不确定、外部需求下降、全球产业链重组、国内外部压力不断增加等因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面临一定挑战。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战略新兴产业存在国外技术垄断和世界先进技术水平代差

目前国内的高端战略新兴产业还是处在模仿和跟踪的阶段,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部分产业核心领域或关键环节等被“卡脖子”,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供应链协同优势不明显,无法形成产业链闭环

在我区重点发展产业中,部分产业领域虽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但是尚缺乏链主企业或龙头企业布局,区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关联度不够高,尚未形成良好的产业互促发展生态。

(三)受土地资源等要素制约,产业政策供给不丰富

当前的产业政策覆盖面和支持力度较难满足我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缺乏精细化的产业配套政策。目前可用于产业发展的新增土地资源极其稀缺,土地出让和产出比例不协调现象时有存在,产业用地效益性有待提高。

三、对策建议

(一)采取宏观上调控,微观上自主的经济政策,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1、为企业搭建全方位服务平台。政府就是一个厚植的管理者,保证企业间拥有平等的参与资格,定好市场准入标准,设立监管机制,让要素有渠道可以自由流通。做有温度的政府,让大企业感受到温暖,让中小企业享受到福利。可以从营商环境、政策改革、要素优化、体制机制、公平竞争、平台搭建等方面全方位服务好企业,为企业做一名合格的六边形卫士,守卫好我们松江的每一家企业,让他们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2、优化服务、给审批做减法。以政策实用,方法有效,流程简化为标准,减一些繁冗的流程,减一些重复的审查,减一些过度的监管,简政减权。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混乱事情规范化,把标准答案数据化,把最优方案固定化。

3、营造宽容宽松的营商环境。战略上无为而治,战术上励精图治,做大市场、小政府,营造宽容宽松的营商氛围。让企业在稳定发展中,释放更多的机会。多开整改单,少开罚款单。适时要给中小企业机会,有时候获得机会的资格,比能力本身更重要。政府要当做一名仰不负天,俯不负企,内不负心的店小二,对中小企业适度宽容,对大企业适度宽松。

(二)优化产业布局,构建集群化产业创新生态圈层系统

结合实际,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关键技术核心化,打造产业链的闭环,供应链的集群,科研的生态圈。

1、强化精准施策,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加强政策精准对焦,从技术创新型、劳动密集型、生产服务型等不同企业的特点出发,精准施策,为进一步推动“6+X”产业招商引资、技术创新、壮大规模、构建生态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用政策的精准革新和创新拉动经济,并保持政策的长效性和稳定性。同时强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精准施策,推动高校面向产业需求设立相关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复合型、工匠型、技能型创新人才,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2、强基固链补链,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集群。梳理区内关键基础部件的缺失,做好强基固链补链工作。做强产业链条、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遴选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市场前景广阔的“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加强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发力补链强链,攻克产业链关键环节。

3、创新产业集群,打造松江品牌。围绕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新能源电力装备产业集群(上海首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以创新联合体等形式,联合相关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特别是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专项,努力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技术创新成果,打响松江新材料的产业品牌。通过政府主导,加快引入或合作共建一批具有突出影响力的国家级、市级生物医药科研机构和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区级层面生物医药创新资源协同应用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从全产业链发展的角度出发,集合政府各部门的服务需求,打造一个高效、专业、集成化的创新服务生态。

(三)用他山之石,助力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发展

1、打破资源诅咒和路径依赖,建立双向飞地联盟经济。通过建立双向飞地,探索跨区域合作新路径,可借助上海在金融对接、科研体系、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弥补江浙自身工业设计、创新研发、企业孵化等方面的短板。从而形成强强融合的战略合作堡垒。

2、激活松江创投氛围,破解行业的中年危机。金融活则经济活,战略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高速运转离不来资本的支持。活跃现有基金的创投氛围,引入外来资本、民间资本、自有资本、企业联合资本等多种资金来源,打造一个属于松江自己的创投基金。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引导基金走专、精、特、新路线,从聚焦企业到聚焦行业、产业、集群、赛道。

3、突破产业边界,让现代服务业穿透战新产业全要素。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有效补充。将第二三产业的边界模糊,深度融合,会产生新的产品市场和业务渗透优势,可以更好推动相关技术的进步。从生产性向服务性延伸,让产业的活水逆流而上,充盈供应链上企业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