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言】厚植城市根脉 深化文旅融合 奋力建设中华现代文明的松江样板
时间:2025-05-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工作。2023年10月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上海提出了要“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的工作要求。为此,民建松江区委开展专题调研,汇报如下: 一、松江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一)文化底蕴丰厚,文化事业繁荣 松江是江南文化重镇,是上海之根,是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全国文保单位广富林文化遗址用实证的方式证明上海绵延6000年的文化历史。1800年前三国名将陆逊封地“华亭”,500年后建华亭县,500年后建松江府,500年后形成今天上海建制初貌“七县一厅”。自撤县建区以来,特别是区五次党代会以后,松江区坚持“科创、人文、生态”的卓越价值,逐步形成以“书香之域”“书画之城”“文博之府”和“影视之都”为重点的“上海之根、人文松江”文化品牌。 (二)旅游资源优越,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区内拥有上海地面唯一的自然山体资源,相继建成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4家A级旅游景区。2019年松江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2年入选《中国国家旅游》年度臻选“特色旅游城市”,2023年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单位。 (三)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创新突破成效明显 创新打造“五谷丰登”“四季节庆”等一系列文旅创新产品。扎实推进文旅行业“贯标创特”工作。多元发力培育市场主体,推进文创园区与商体旅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二、松江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区拥有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坚实基础,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瓶颈。 一是显示度高的标杆性项目和代表性企业集聚度不够,文旅产业对松江经济的贡献度需进一步增强。二是展示城市文脉体现中华文化的场景不够,文旅融合的深度广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公共服务配套相对滞后,吃住行游购娱等公共服务水平需大力提升。 三、推进松江文旅深度融合的对策和建议 在新时代,松江文旅工作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松江实践中围绕文旅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勇于创新、善作善成。具体建议如下: (一)建议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加强对文旅融合工作的领导 一是以《人文松江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为统领,持续打响“上海之根、人文松江”文化品牌。二是成立以区政府牵头的领导小组,统筹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完善各部门间交流平台,建立定期协调会议机制,强化考核、联动和引导机制。四是创建重大文旅项目推进会商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旅项目建设。 (二)建议着力推进文旅要素的深度融合,在推动文旅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有新作为 一是聚焦松江红色记忆、风貌区、文博园以及传统节日,大力推进目的地类、要素类、休闲体验类文旅项目,传承城市根脉,彰显中国文化。二是壮大文旅市场主体。推进国资文旅公司的建设力度,引进培育文旅融合型龙头企业、上市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文旅产业集群。三是完善文旅融合产业生态。以“五谷丰登”全域旅游产品体系为重点,进一步推动文旅集聚区的文旅产业与商、养、学、闲、情、奇等要素的深度融合。 (三)着力加强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在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有新作为 一是提升文旅产业集聚能级。立足“一核两廊三极”松江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深入打造“远看青山绿水,近看人文天地”的文旅目的地形象。二是培育文旅产业融合新业态。以融合一二三产业及山水人文要素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深度链接数字产业、创意产业、康养产业以及会奖、体育产业。三是持续培育四季节庆活动,聚焦“书香游、书画游、文博游、影视游”旅游精品线路,加大研学旅行、红色旅游、乡村民宿等文旅产品供应,拓展夜游、露营、演艺等品牌。四是优化营商环境。以文旅市场主体获得感为评价标准,持续提升文旅业公共服务质量,推进文旅业标准化建设,培养文旅人才队伍,提升文旅产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四)建议着力讲好松江故事,在持续打响“上海之根、人文松江”文化品牌上有新作为 一是秉持人民城市的理念,始终坚持主流价值的彰显,把握传统文化的回归,突出文明互鉴的价值,讲好松江的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文化。二是联动G60九城市,江南八大府城市,强化科创、人文、生态的价值实践,推动“上海之根、人文松江”扩圈破层。三是坚持赓续红色文化、融合海派文化、着力江南文化,着眼绵厚历史与新时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人文之城,强化城市推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