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关于生活美容超范围经营医学美容项目乱象管理的建议

时间:2020-01-15

张正平

随着美容技术的普及,林林总总的美容院如雨后春笋般到处可见,但不少利用消费者爱美心切开展非法医疗美容的机构和个人也应运而生,其中,生活美容超范围经营医学美容项目问题突出,致伤、致残甚至致死的事件时有发生,成为美容市场的一大祸患。生活美容是指采用各种非医学的手段和方法,如皮肤的养护美化、化妆品的选择与应用、五官的修饰与化妆、脸型的配合、发式造型与梳理等,来塑造和美化人体。其特点是无创伤性和无侵入性。生活美容院只需要取得《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简单来说就是是利用各种化妆品或保健品对正常的皮肤进行护理和保养等。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通过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和再塑,达到美化改善人们容貌、体形的目的,比如丰胸、隆鼻、双眼皮、除皱、除脂、切眉、光子脱毛等。医疗美容服务必须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开展相关工作,并接受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其本质是医疗行为。

生活美容超范围经营医学美容项目的主要表现:近年来,生活美容超范围经营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以注射类医疗美容技术为代表的“微整形”。“微整形”因其快速、高效、相对安全的特点,备受爱美人士的青睐,受市场化整形美容行业高利润的诱惑,加上这些“微整形”项目不需要复杂医学技术的手术,打个针、埋个线、激光、射频、超声波、小刀小弄即可完成,大量不具有资质的美容院、美甲店等生活美容场所都在非法开展此类属于医学美容范畴的整容业务,都是违规操作;二是超范围经营健康治疗型项目,比如,打着排毒旗号的清肠灌肠项目、去湿气防癌的放血项目、疏通经络的针灸项目等,一些美容师摇身一变即成为中医推拿师、针灸师……

无论是哪一类的超范围经营,都存在严重危害人身安全的隐患:一是各类超范围经营的产品来源不正规,如一些瘦身瘦脸的针剂、一些灌肠的药剂、针管等;二是消毒不正规,医疗美容项目涉及到的消毒都应按照相关规定达到医疗级别的灭菌消毒标准,生活美容院都不具备这样的消毒能力和专业水准,容易引发感染,严重危害消费者健康;三是操作人员不具备资质,技术没有保证,培养一名整形医生,本科5年,硕博连读5年,读研读博期间同时做住院医师,加起来一般也要10-13年,美容院美容师居然几天里就学会操刀,一些简单的注射等项目多半由美容院美容师自行操作,一些稍复杂的项目由美容院请外面的人员操作,这些号称专家的人员多半也没有资质,而且流动性很强,一旦发生人身损害的事故很难追责;四是由于非正规医学美容,相应的维权保障措施缺乏,一旦发生事故,后续赔偿善后没有保障,而且一些美容院规模小没有资质,也无力赔偿,而这些项目一旦发生事故,对消费者的身体伤害是不可逆的。

针对生活美容超范围经营医学美容项目乱象管理的建议

一、卫生部门对所在管辖区内的生活美容机构开展专项检查,对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医疗美容,予以重罚,构成非法行医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对生活美容院经营的产品进行进货来源的查处,打击非正规渠道生产的如针管、针剂、药剂等流入美容院,铲除非法美容“黑色产业链”。此外,建议卫生部门扩大宣传面,提高宣传力度,让广大爱美人士区分生活美容和医学美容,哪些项目属于医学美容,增强消费者做整形美容要选择具备正规的执行机构、有资质的整形医生、合法的产品等必备条件的美容机构的意识。

二、市场监管局部门对生活美容机构是否超范围经营进行检查,不少美容院开设并未登记或者并未按照所从事的美容项目注册登记,很多美容院注册登记的是美容美发、餐饮、超市等公司,超范围现象突出需要规范整治。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对美容院的虚假宣传、夸大宣传要进行查处,杜绝美容院误导、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三、税务部门对生活美容机构开展排查,大部分的生活美容院在顾客消费时均不出具正规发票,有些给一个自行出具的收据,有些直接什么凭证也没有,美容消费一般金额都比较大,少则几百上千、多则上万,不仅涉嫌偷税漏税,而且一旦发生侵权事件,对消费者提供消费证据不利,即便是消费者通过刷卡消费追溯到入账源头,收款公司不是所消费的美容院的情况普遍存在,给维权带来困难,因此,税务部门对美容院是否开具正规发票的监管有利于推进美容院的规范发展。

四、公开畅通举报、维权途径,同时发挥区域属地化发现机制的便利作用,加大各辖区内的巡查、排查力度,形成行政监管部门联合严管、消费者警觉、社会监督的良好氛围,铲除美容行业的“黑色产业链”,推进美容行业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供稿单位: 提案委员会、民盟松江区委、共青团和青联界别

采用情况: 全国政协采用(综合)